《民生廣場》俄烏戰爭只是表象?世界正滑向全面衝突的邊緣

民生電子報/編輯中心

西方國家只知打仗,卻不知道打輸了就該停!例如歐洲的百年戰爭、三十年戰爭等。而最近法國總統馬克龍宣稱將把國防年度預算由320億美元調升為640億美元。甚且,已經號稱有北約、日本、韓國、阿塞拜疆、亞美尼等三十餘國均號稱將加入俄烏戰爭,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跑到朝鮮搬動三萬人援兵。顯示戰火已可能從區域衝突擴大為全球對抗,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已近在咫尺。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圖/中國外交部官網

與此同時,美國號召的19國太平洋軍演在太平洋地區大張旗鼓展開,集結多達300架戰機,聲勢浩大。然而中國不僅未有退縮跡象,外交部長王毅甚至明言警告歐洲:“不要再擴大戰爭,俄羅斯不會輸。”這無疑替俄方戰局背書。

儘管俄羅斯長期面對經濟制裁與軍事壓力,其經濟支柱——農業、能源、礦產與軍工產業——卻仍具備強大韌性。在俄烏戰爭中,俄方的戰力與戰略彈性遠超外界預期,反倒是烏克蘭承受了更多直接損失。再加上朝鮮提供軍事支援,中國、印度與土耳其則在經濟上形成背後支撐,使俄羅斯即使國防預算逼近GDP的7%,也仍然運作穩定。

西方國家仍執意擴大戰線,核心原因之一是美國的政策轉向。在中東局勢升溫之際,美國選擇減少對以色列的軍事投入,轉而全力支持烏克蘭。北約成員看準時機,紛紛加碼援助,期待在俄羅斯“氣若游絲”之際徹底擊潰對手。但這是一廂情願嗎?

F-35(照片來源:新華網)

美國軍工產業目前正面臨一場關鍵性的原料危機。由於中國中止向美國出口稀土,美國不僅無法穩定供應以色列與烏克蘭所需的軍事設備,連自身軍備生產也陷入停滯。F-35等高階武器的交付延遲,軍火庫存告急,導致整體軍工產業面臨嚴重斷鏈風險。

正因如此,美國開始拉攏北約其他27國集體對中國施壓,希望藉由經貿與外交手段迫使中國讓步。歐盟作為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僅次於東南亞),而美國則為第三大市場,美方試圖聯手歐洲,以市場力量迫使中國妥協稀土政策。

然而,中國在稀土出口上擁有高度自主權,能夠靈活操作——例如只出口給歐洲民間產業、不供應軍工用途。更進一步,中國也可能推動“去美元化”,鼓勵歐盟以本幣交易,進一步削弱美國金融霸權。

(照片來源:亞洲電視新聞)

美國召集19國進行大規模軍演,表面上是展現武力,其實更像是一場外交的籌碼戰——目的是“想和中國好好談談”。但當談判的開場是戰機與導彈,中國又何須配合?何況中國長期尋求直接回應美方挑釁,卻屢屢遭對方以代理人戰術躲避,難以正面對壘。

北約如今號召30餘國與俄羅斯“死磕”,但從實際動員人數來看,參與國家貢獻懸殊——有的派數百人,有的派數萬人,整體協同作戰意願仍有疑問。而一旦缺乏稀土原料,無法生產導彈、軍機、軍艦與雷達等關鍵武器,這場戰爭又該如何進行?

因此,美俄雙方雖表面緊張,實則私下互有聯繫,近期更傳出雙方已就“互不宣戰”進行秘密協商。若情勢演變成虛張聲勢、虛應故事,或許也不是意外。(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生電子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從稀土封鎖到軍演示威 全球戰略平衡正在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