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院】魚類早期生活史全紀錄 《魚大十八變》結合DNA科技開創分類新頁

  全球首套經DNA驗證的魚類早期生活史圖鑑 《魚大十八變-魚卵及仔稚魚多樣性圖鑑》。〈圖/記者翻攝〉

【焦點時報/記者蔡宗憲報導】

透過DNA的生命條碼,揭開505種生命的祕密檔案!

邵廣昭研究團隊歷時二十年,穿梭實驗室與大海,完成了全球首部《魚大十八變:魚卵及仔稚魚多樣性圖鑑》。這套重要成果現已登上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出版的《Marine Research(海洋探索)》第5卷第1期書介專欄。如同一部海洋科學鉅作揭幕,圖鑑詳盡展示505種魚卵與仔稚魚的形態與基因特徵,每一頁都呈現科學與生物學完美結合的精彩畫面。現在,就讓我們跟隨科學家一起探索生命最初的奧祕!

追蹤一顆魚卵的身世:從採集現場到DNA鑑定

全書分為兩冊五章,完整記錄從野外採集到基因定序的過程,清晰展示科學家如何將一顆小小的魚卵追溯至其所屬物種。作者詳細公開判斷流程與操作細節,宛如展開一本實驗室筆記,即使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研究現場的精密操作。DNA barcoding技術突破了傳統鑑別方法的限制,「基因不會騙人」成為最可靠的身分識別工具。書中結合QR code連結資料庫,讀者只需一掃即可獲取補充資料與影片。這種「紙本 × 分子科技 × 數位平台」的立體設計,使《魚大十八變》不僅是一部圖鑑,更是一座不斷更新的海洋知識寶庫。

我們與海的距離,其實比想像中更近

這不只是學者的工具書,而是為每一個與海洋有關的人而寫——無論是老師、學生、養殖戶、環保志工,還是喜愛魚類的你!臺灣四面環海,海洋就是我們的日常。《魚大十八變》透過生動圖像、精確數據與便捷QR code揭示魚類生命的奧秘,無需專業背景也能輕鬆理解。它既是一本圖鑑,更是認識魚類、理解生態、思考永續的重要鑰匙。當你翻開這本書,你會不禁思考:我們與海洋的關係,究竟應該是什麼?

百年一望,臺灣魚類學的黃金紀錄

《海洋探索》第5卷第1期以「臺灣魚類分類研究的歷史與現況」為主題重磅登場,由嚴宏洋教授擔任客座主編,匯集橫跨百年的珍貴研究成果。這期刊完整梳理從19世紀命名史到近年DNA分類革新的關鍵轉折,堪稱「魚類學的臺灣編年史」。除了介紹《魚大十八變》,還收錄臺灣鮭魚保育紀錄、平鰭魚與海鯰等重要研究成果,並刊登紀念沈世傑教授的專文。若你想了解臺灣海洋研究的發展歷程,這一期無疑是最佳入門指南。

一封來自藍海的邀請函,你準備好接收了嗎?

《魚大十八變》不只是一本圖鑑,更是臺灣科研人員二十年與海洋對話的珍貴記錄。如今登上《海洋探索》專題期刊,這不僅是對這份成果的肯定,更是向社會發出的藍海邀請——邀請你一同探索海洋生命的壯闊與細緻。只要你對海洋有一絲好奇,這本書與這期期刊都值得你細細品味。那片看似遙遠的藍色世界,其實蘊藏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理解和守護的故事。

《Marine Research(海洋探索)》:海洋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為推動臺灣海洋研究深化與國際接軌,國海院致力於海洋政策、資源、文化、科學、產業及工程等跨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以「整合國家海洋研究量能、開拓海洋研究視野」為辦刊宗旨,自2021年起出版英文學術期刊《Marine Research(海洋探索)》,作為交流與發表海洋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更多資訊請參閱期刊官網https://marres.namr.gov.tw/。


#魚大十八變, DNA驗證, 魚類早期生活史, 邵廣昭, 國家海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