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願還稅於民 用財政紀律遮掩小金庫?

image

台灣連續四年稅收超徵,2023年蔡政府曾將稅收化身大禮包,普發6000元。儘管當時在野黨認為應該排富,在民進黨一黨獨大之下,順利通過不排富、全民同慶。去年台灣稅收與超徵金額都再創新高,國民黨提出普發一萬元,卻遭賴政府以財政紀律為由力阻。要談財政紀律,學者早就說過,政府連年超收,國債不減反增,收與花的估算與合理性都出了問題。賴政府罔顧自家人早就開了先例,也無視新加坡等國際還富於民的經驗,拿財政紀律當擋箭牌。或許,2023年屆臨總統大選,如今民進黨大權在握,才是賴政府婉拒普發現金的真正原因。

2023年蔡英文政府曾因地方選舉慘敗壓力,不得不同意普發6000元現金,當時特別預算明文編列1800億元為「還稅於民」。立法院攻防紀錄還可看到,當時時代力量立院黨團總召邱顯智說:「應該要進入排富條款,根本就不需要照顧的人不應該用這種大撒幣的方式。」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則說:「每一項都是台灣所需,不是政策買票,更沒有空白授權。」當時民進黨極力否認發放現金是政策買票,強調普發的正當性。

之後接續兩年,儘管稅收再度超徵,民進黨卻突然清醒,不再支持普發。轉而強調用於長照、育兒、高教補助等「社會投資」。問題是,這些項目本已納入年度預算,根本不是多出來的稅收該負擔的額外項目。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一針見血指出,財政部說不清楚的帳目,不只是欺騙總統,更是在欺騙人民。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說明,新加坡六度還稅於民,英、美及很多亞洲國家也都這樣做,呼籲賴政府,順應民眾需求及世界趨勢,將多徵的稅款一部分還稅於民。

吵吵嚷嚷數個月,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最新說法是,「若再普發恐須舉債」,以舉債將引發通膨等理由婉拒,並強調要為颱風災損預留空間。但事實是,在野黨與學界早多次質疑,民進黨政府藉財政紀律之名,把超徵的稅收挪作特別預算之用,讓超徵稅收淪為缺乏監督的「小金庫」。這恐怕才是執政黨拒絕還稅的真正動機。

根據預算法第25條規定,政府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動用公有財物。學者認為,將超徵稅收直接還給納稅人,不僅合情合理,更符合法律精神。況且,以新加坡已經六度普發現金為例,新加坡財政部預估至2030年前仍能維持財政平衡,並因通膨與經濟成長因素,主動將盈餘還富於民,展現出真正的財政健全與對人民的信任。可見還富於民與財政紀律並不衝突。

反觀台灣,明明政府口口聲聲說要還債,國債數字卻不斷飆升,目前總額已達5.9兆元,平均每位國民負債25.4萬元。蔡政府8年來中央共超徵1.55兆元,卻僅還債5318億元,勉強達到《公共債務法》第12條最低標準。這種「超收即超花」的模式,不但毫無還債誠意,還長期依賴特別預算浮編支出,奢言財政紀律。

學者指出,台灣稅收超徵已與實質經濟成長脫鉤,多數來自通膨效應與名目所得增加,形成「通膨稅」,實際加重了中產階級與基層民眾的負擔。如果政府無意認真還債,又不願將多徵之稅合理返還給納稅人,只會加深人民對財政運作的不信任。民進黨口中的財政紀律,早就淪為操控財源、壟斷分配的手段。

稅收來自全民貢獻,政府應本於公平正義還富於民,而非將人民的辛苦血汗化為政黨操作的籌碼。說到底,與其繼續空談財政紀律,不如先問問,這1.87兆元的超徵,究竟去了哪裡?人民血汗錢與其任由政府不受監督濫用,那麼要求還稅於民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