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交通事故情形嚴峻 市府啟動多項強化對策

【大成報記者杜忠聰/臺南報導】交通部公佈 114 年全國交通事故統計資料,臺南市 1-4 月交通事故 30 日死亡情形相對嚴峻,市府高度警覺並即刻啟動強化對策,市長黃偉哲責成道安團隊全面盤整事故特性,聚焦機車、高齡、自撞三大高風險族群及特性,從工程設施、教育宣導與執法作為三方面同時提升防制行動,務求即時降低事故風險、強化在地預防量能,並落實即時改善與滾動式檢討制度。​
市長黃偉哲表示,市府對市民的交通安全各個層面都高度重視,事故數據的波動更提醒我們不能鬆懈,市府團隊已全面啟動滾動檢討與落實改善工作,不僅針對每起 A1 事故即時改善,也強化對高齡者與機車等重點族群加強防制,面對交通事故市府團隊不逃避、不粉飾,堅持實事求是、持續改進,目標是讓臺南成為行得安全、走得安心的城市。​
交通局局長王銘德表示,依據統計資料分析顯示 1 至 4 月交通事故 30 日死亡 114 人中,以「恍神、緊張、心不在焉」等分心駕駛導致肇因占 28.9%(占比最高)、高齡機車案件占 27.2%、機車自撞案件則占 15.8%,研判與駕駛習慣、精神狀態、個人因素高度相關,且多為操控失誤、高齡者反應能力下降有關,非道路本身問題,另亦觀察事故地點相當分散,尚無單一路段或地區集中情形,仍具高度隨機性。​
局長王銘德表示,面對此一趨勢,市府已建立即時現勘改善與列管制度,每起 A1 事故在 5 日內辦理現勘研析改善作為,114 年 1 至 5 月已完成 38 件交通工程改善項目,包含標線補繪、號誌調整、增設反光設施與防撞護欄、提升照明與可視性等,並於道安大會定期檢討進度,由市長黃偉哲親自督軍強化市府跨局處橫向整合機制,落實防制。​
局長王銘德說,就整體 A2 事故受傷案件觀察,1-4 月相較去年同期微減 116 人,針對機車事故比例與高齡者事故等高風險情形,市府已同步推動多項作法:在工程面,針對曾發生自撞或事故風險高的路段,如白河 172 甲線、柳營 165 線等路段增繪視覺性減速標線與設置彎道警示,並檢視道路配置降低用路人不慎行駛路肩所致事故問題;在執法面針對超速、路口未停讓、闖紅燈等違規項目執法密度,並於尖峰時段強化路口巡查與見警率。​
在教育面,除透過路老師進入鄰里社區宣導、落實校園交通安全課程模組推動扎根,更啟動「學生通學安全守護專案」。從強化駕駛人防禦駕駛觀念、提升高齡者用路風險意識、從小加強扎根工作等重點,落實各項交通事故防制關鍵知識的傳達。​
交通局指出,交通事故防制是一場長期工作,市府將持續依 114 年「道路交通安全多元提升計畫」落實 33 項具體執行工作,並結合事故熱區交通健檢制度,滾動檢討、即時應變,強化高風險族群與熱區路段之預防對策。也呼籲市民朋友行車時務必保持專注、避免疲勞與分心駕駛,高齡用路人則應審慎評估身體狀況,採取更保守安全的用路方式。事故往往源於一時疏忽,唯有市府與市民攜手合作,提升交通安全意識,才能真正守護每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新聞評論​
臺南市在交通事故嚴峻形勢下,迅速啟動多維度對策,從工程、執法到教育全面發力,體現了對市民安全的重視。聚焦高風險族群和成因,精準施策並滾動檢討,是科學有效的做法。但交通治理需長期堅持,更需市民配合,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讓臺南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