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校務評鑑全通過 獲六年最長效期肯定

【大成報記者杜忠聰/花蓮報導】慈濟大學融合技職與高教優勢,打破傳統學習界線,設有五專、四技、大學部、研究所等多元學制,辦學品質與永續發展實力卓越。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7 月 3 日公布「113 年下半年校務評鑑結果」,該校在「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師教學與學術專業」「學生學習與成效」「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四大項目全數通過,並獲得最長效期六年肯定。
本次評鑑由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慈濟大學於 113 年 12 月 16 日至 17 日接受九位專家學者的實地訪評。評鑑委員高度肯定其「以教導培育為基礎,重視利他人文的典範大學」定位,讚賞學校長年扎根花東培育醫療人才,在生命教育、品德教育、服務利他及環境永續等領域表現亮眼,辦學願景與實踐力顯著。
教學與師資方面,學校具備優良師資結構與完備課程設計,重視學生實習與跨領域能力養成,是花東地區唯一數位學習標竿學校。學生輔導採全台獨創的「導師制度 + 諮商中心 + 慈誠懿德會」三軌機制,提供多元支持;學生證照考試通過率常年高於全國平均,教育成效卓著。學校歷年外部評鑑均全數通過,連續 19 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與高教深耕計畫補助,並透過優良生師比與自我評鑑機制強化教學品質。
在社會責任領域,慈濟大學深耕人文教育與社會關懷,學生獲教育部志願服務獎項比例超過全國 50%;作為花東醫療人才搖籃,開創「模擬手術」教學模式,累計 4.3 萬人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模擬醫學中心吸引全球 39 個醫學會、1.2 萬名醫師及 1700 位醫學生參與訓練,成為國際外科醫師進修平台。
國際與永續發展方面,學校 2022 年《THE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 SDG 3「健康與福祉」項目位列全球第 12 名,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 —— 東區培育中心」,連續三年獲 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積極推動節能減碳與綠建築,踐行環保理念。
此外,學校透過「揚帆啓航」計畫資助弱勢學生,設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並聯合慈濟基金會推動師生參與國內外志工服務,包括協助烏克蘭難民、參與新冠檢測研發等,展現高度社會實踐力。
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表示,六年效期肯定是對辦學品質的最大認可,感謝證嚴上人、全球慈濟人及全校師生的支持。面對東部資源挑戰,學校將堅持融合人文與學術,縮小東西部醫療差距。113 學年度起,學校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併,整合醫學與技職優勢,持續培育濟世助人的優秀人才。
慈濟大學校務評鑑獲六年最長效期肯定,是其融合人文與學術、深耕社會責任的見證。從醫療人才培育到國際醫學教育,從環境永續到弱勢扶助,學校以行動踐行教育初心。合併後的資源整合,有望進一步強化其在東部高教與醫療領域的帶動作用,為社會培育更多兼具專業與溫度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