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nʉ 阿里山日照中心啟用~翻轉高齡照護天險
【News586/記者侯姵伃報導】
「我們老了、走不動了,就可以來這裡上課了!」
這是一句遠山長者的心聲,說得樸實,卻也說盡偏鄉老齡照護的漫長等待。歷經七年籌備、總投入超過1,860萬元,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部落的「sosonʉ 日間照顧中心」,終於在2025年5月22日正式啟用,補上台灣長照系統中難以觸及的一角,也為山區高齡化社會照護寫下新頁。
這座坐落於海拔1,000公尺的照顧據點,由深耕原鄉18年的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承辦,設於達邦衛生室二樓,整合既有的「暖暖老人食堂」與「巷弄長照站」資源,讓山區長輩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有溫度、貼近文化的在地照顧。
在啟用典禮上,從中央到地方、從宗教團體到民間企業,齊聚見證偏鄉照護的新起點。與會者包括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嘉義縣長翁章梁、天主教嘉義教區主教浦英雄、基金會董事長韓玲玲修女、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修女、立委林月琴,以及達邦與特富野部落頭目與多位社福與醫療代表。全場更進行鄒族傳統點火儀式,象徵文化與照護的交織共融。
原鄉挑戰:七年籌備,是山路,更是心路
達邦部落是鄒族人口最多的聚落,從嘉義市區開車上山需費時約90至120分鐘。正因交通不便,醫療與長照資源長期不足,成為原鄉高齡者面臨的照護困境。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董事長韓玲玲修女坦言,從空間租賃、法規整建到實體施工,這項工程歷經重重挑戰,「在山上設立日照中心,比在平地艱難十倍以上。」但她也強調:「就是因為困難,我們才更堅持要做。」
此案能順利落地,離不開政府與民間的共同投入。7-ELEVEN透過「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提供籌建經費,玉山銀行則透過菩月樂齡公益信託捐贈復康巴士與設施設備。其他如寶春慈善基金會、聖仁社福基金會、嘉宜基金會、海墾基金會、黃烈火教育基金會等,也分別支持醫療接送、設備與文化傳承經費,讓這項山區照顧服務具備完善的硬體與人力條件。
地方落實:打造一條從「看見」到「做到」的照顧網絡
嘉義縣長翁章梁直言:「這是一條從無到有的艱辛道路,但也因為中央與民間的通力合作,讓這段旅程終於開花結果。」他指出,偏鄉照顧資源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地方政府在籌設過程中,持續與中央部會及非營利組織協作,從制度到行動,一步步突破「山的封鎖」。
此次啟用的「sosonʉ 日照中心」命名來自鄒語,象徵地方文化的根基。中心服務範圍涵蓋達邦、樂野、特富野、十字與里佳等部落,提供日間照顧、餐食、健康促進、交通接送與家庭支持等整合性服務,並串連部落內既有的「巷弄長照站」與「暖暖食堂」,構成山區專屬的照護網絡。
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表示,「這是一個不容易被看見的地方,卻值得我們用最大的努力去讓愛到得了、也留得下。」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偏鄉高齡者的照顧更需創新解方。「sosonʉ 日間照顧中心」的落成,不僅是一座建築的完成,更是偏鄉長照服務從「有心無力」到「有備有解」的重要里程碑。
從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到企業與宗教機構,各方通力協作,讓「在地老化」從理想走向實踐。未來,當我們談論長照體系的韌性與擴散力時,阿里山的一千公尺高地,將不再是照護資源無法抵達的邊界,而是信念落實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