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學建築系畢業作品展於高市府登場
【News586/記者張淑慧報導】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第三屆(114級)畢業設計南部巡迴展20日於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揭幕,策展主題「新分法」聚焦社會多元議題與場域脈絡,呈現26位準畢業生歷時一年的設計成果,展現建築回應現代複雜性的創造力,展期至23日為止,後續將於6月13日至15日至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四號倉庫展出。展覽更多資訊可搜尋 IG 「nukarch2025」。
本屆26件設計作品涵蓋自然、複合式設計、都市空間、文化資產、教育與社會議題等面向,基地橫跨山海、都市邊界與特殊地景,學生們以建築語彙回應其脈絡,提出獨特觀察與未來空間想像。
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表示,展覽首次於市府場域舉行,象徵學術與城市連結的重要一步。他肯定作品主題緊扣都市發展、人文與社會議題,反映出建築學系對現實脈絡的深度關照,展現出學生在專業與社會責任間的思辨能力。他也感謝市府促成展出,並讚許系上師生與校友於實務與學術皆有卓越表現。
建築學系系主任陳逸杰指出,本次展覽由學生自主策劃與執行,雖過程略顯生澀,但更顯教育本質——在行動中學習。他強調畢業展不僅是設計成果的發表,也是整合組織、表達與實踐能力的重要訓練。他也感謝師長與業界支持,盼學生將所學帶入社會,回應真實議題,成為具整合力與社會關懷的建築人才。
高雄市政府技監黃志明表示,高雄大學是在地重要學府,建築學系對城市發展具關鍵影響力。黃鼓勵學生畢業後返鄉服務,投入公部門,發揮對城市的理想與改造力量。他強調,未來城市建設將與AI、高科技深度融合,建築專業者應持續學習、勇於挑戰。此外也感謝高雄大學師生努力、持續與市府團隊合作,共創更美好宜居城市。
參展作品題材多元。「高雄組」陳彥旻以《容器中的可能性》回應前鎮河工業水岸再生,保留油槽轉化為美術館,打造公共場域;「自然組」王忻融的《水土變境》則以地景設計回應信仰與產業共生的議題。
「複合式設計組」王威凱的《再定義北投》從地景、治理與人情出發,重構在地公共建築與生活關係;「都市組」吳彥頡的《電子街!!》則翻轉台中火災後閒置的千越大樓,構築回應次文化的開放性活動場域。
「文化資產組」楊東翰的《回聲與新生》將北投舊片場轉化為社區生活場景,延續歷史脈絡;「教育組」楊舒涵的《藝遊未盡》針對升學導向下的教育空缺,設計融合遊戲與藝術的兒童學習空間;「社會議題組」賴彥華的《流浪於城市轉折點》關注失依者,於台中車站周邊設計庇護空間,回應都市包容力。
展覽主題「新分法」取徑「混沌理論」,意在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架,藉由設計探索在隨機與限制中的多重可能。當資訊與權威高度集中,人們傾向簡化判斷,然而真實世界常充滿矛盾與模糊。展覽強調建築設計不在於提供單一解方,而是在有限條件中尋找更多元的空間回應,提出具創造性的觀點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