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植物「馬甲子」 重現田野無毒栽培盼政府加大扶植

【警政時報 薛秀蓮 / 台北報導】

甲子,一種台灣特有的原生植物,正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長期以來,由於棲地破壞、過度開發與環境污染,馬甲子田野間急遽萎縮,許多地區已難覓得其蹤跡。所幸,近期有一群重視土地價值與生態平衡的農民與保育人士,展開馬甲子的友善種植計畫,成功讓這種珍貴植物再次展現在田間。

牛港刺煮過的渣渣(廢棄物)丢到田裏做肥胖。(圖/簡根元提供)
牛港刺煮過的渣渣(廢棄物)丢到田裏做肥胖。(圖/簡根元提供)

種植馬甲子三十多年的農友簡根元表示這項種植計畫有別於傳統農業方式,堅持「無除草劑、無農藥、無糞尿、無任何廢棄物」的原則,採取自然循環的方式進行栽培。農民們以保護土壤與生態為本,讓馬甲子在乾淨的環境中自然生長,回歸與土地和諧共處的農作模式。「我們希望的是一個沒有毒素、沒有污染的種植方式,讓植物與環境共好,土地才有未來。」一位參與農友這樣說道。

要挖樹頭後有一個洞,順便埋枯枝。(圖/簡根元提供)
要挖樹頭後有一個洞,順便埋枯枝。(圖/簡根元提供)

除了作為原生植物保育的對象,馬甲子本身也具有極佳的綠籬作用。其生長型態與樹形特性適合種植於農田或村落邊界,作為天然圍籬,不僅能防風、遮蔭、隔離,更可提供昆蟲、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的場所,提升土地的生物多樣性。實際觀察顯示,種植馬甲子的區域往往生態活動更為豐富,是綠色農業與生態維護的良好示範。

簡根元指出馬甲子已經存在百年,擁有全的特性,過去一直都被成「籬笆」,隨著都市開發被們任意砍,簡根發現的好,將它視為珍寶。民國84年從新竹將移植到桃園做廣大面積的種植復育,採用自然法,用冬天落葉變成天然腐植肥,不施化肥、不灑除草劑、不噴農藥,做到零排碳、永續循環,休耕轉作,回歸大地。ㄥ

田裏有虎頭蜂窩和螞蟻窩。(圖/簡根元提供)
田裏有虎頭蜂窩和螞蟻窩。(圖/簡根元提供)

簡根元強調自己種植的馬甲子單位量將達三公頃是台灣最大的種植區宛如一片小森林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好好了解它共同來發揚本草產業目前,推動此一種植計畫的團體正積極向政府農業單位建議,希望能將馬甲子的栽培列入農業補助與保育優先對象,鼓勵更多農民加入種植行列。他們表示:「政府若能加強支持,不但能保護本土原生植物,更能建立具環境永續與經濟效益的多元農業模式。」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物種快速消失的挑戰,馬甲子種植行動展現了一條本土植物與農業共存的新道路。它不僅象徵著一種植物的重生,更是一種人與土地重新建立關係的具體實踐。當更多農民走入這樣的種植方式,未來的農業將不再只是產量的競賽,而是生態與文化共融的價值體現。

🔹 更多警政時報報導 (https://www.tcpttw.com 警政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