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共榮!高雄大學助楠梓高中建置半導體實驗室 推動科技教育扎根

【焦點時報/記者 蔡宗憲報導】
你知道「音叉共振」、「摩擦力」這些日常物理現象竟與最尖端的半導體技術息息相關嗎?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應物系)副教授余進忠與高雄市楠梓高中教師蘇文健攜手,透過一系列實作課程,帶領學生探索「奈米級薄膜量測」、「黃光微影」等半導體製程核心技術。更多學習成果將於本週四(22日)「2025高雄教育節」展出,邀請民眾前往「駁二蓬萊B6倉庫半導體展區」見證物理知識如何啟動科技未來。
隨著台積電晶圓22廠落腳高雄楠梓區,帶動鄰近高中、大學相繼開設半導體相關課程。高雄大學秉持在地共榮共好精神,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支持下,余進忠自2024年起接受楠梓高中校長郝靜宜邀請,與該校教師蘇文健共同開設「半導體製程探究與實作課程」並規劃「半導體實驗室」。
余進忠說明,課程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運用108課綱所學,理解半導體製程的實際現象。在鍍膜過程中,奈米級薄膜的厚度可由晶體共振頻率變化判定。他設計「音叉共振實驗」,結合手機APP與磁鐵模擬沉積質量變化,能感測0.02克變化,使學生從實作中掌握物理原理與製程關聯。
在半導體「黃光微影」製程方面,課程採用光固化溶液為材料,搭配紫外光曝光與祥儀慈善文教基金會贊助的「科技寶積木式自製旋鋪機」,模擬光阻塗佈與固化。學生運用摩擦力原理推導黏滯行為,再透過「膜厚量測」驗證「旋鋪模型」。余進忠指出,這些探究式實驗體現108課綱的跨域統整與實作精神,讓學生不只深化物理概念,更能實際銜接高科技應用。
楠梓高中校長郝靜宜表示,感謝高雄大學副教授余進忠、校內教師蘇文健、鄭夙芬及行政團隊共同完成實驗室建置與課程推展。實驗室現已配備頻率產生器、旋轉塗布機、抽氣幫浦、曝光機等設備,能進行共振膜厚偵測、晶圓酸洗、光阻塗佈、抽真空、曝光顯影與蝕刻等多項基礎製程實驗。
郝靜宜進一步說明,楠梓高中自兩年前開設「數理實驗班」,結合理論與實作,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因應AI與半導體產業趨勢,學校轉型設立「AI半導體專班」,強化與大學合作,讓學生提前接觸前沿科技。科技教育須向下扎根,楠中致力打造符合未來趨勢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即可進行半導體實驗,為升學與職涯奠定基礎。此次半導體實驗室的建置,不僅升級校內資源,更實質推動中等教育與產業接軌。
#高雄大學,楠梓高中,半導體製程,物理實驗,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