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失智症來襲!10大徵兆曝 上廁所帶手機也中

image

隨著智慧型手機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日本醫學界近期提出「手機失智症」的警訊,引發社會關注。專家指出,這種現象與傳統失智症有所不同,主要是由於長時間無目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導致大腦疲勞、記憶混亂。

日本腦神經外科權威、奧村記憶診所理事長奧村步整理出「手機失智症危險度檢查表」,列出10個項目作為自我評估的指標:

沒有帶智慧型手機時感到焦慮
上廁所或洗澡也要帶著智慧型手機
沒手機睡不著
時常感覺聽到手機震動或通知聲
常常叫不出人名物名
想不到適合的回話或很難回應別人
工作或做家事的效率下降
顧慮的事太多,例如工作、家事、照顧孩子
感到焦慮
睡眠不足

專家提醒,如果符合多項指標,就需要提高警覺。日本腦神經內科醫師内野勝行解釋,「手機失智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大腦的前額葉,這一區塊負責控制行為以及執行能力。如果執行簡單的任務都變得混亂,可能是一個警訊。

為了檢測是否出現「手機失智症」症狀,專家提出一個簡單的指標:能否立刻想起「前天晚餐吃了什麼」?如果無法立即回答,可能已經出現「手機失智症」的徵兆。

專家強調,智慧型手機本身並非問題的根源。關鍵在於使用方式和習慣。如果能夠主動、有意識地收集和處理信息,智慧型手機仍然是有用的工具。但如果只是漫無目的地瀏覽,大腦就可能變成「數據垃圾場」。

為了預防和改善「手機失智症」,專家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定期進行「數位排毒」:暫時遠離智慧型手機,外出散步、露營或泡溫泉。
適度小睡:小睡可以幫助恢復腦部疲勞,但建議控制在40至50分鐘內。
培養紙筆記錄習慣:練習用紙筆記錄、主動輸出信息,有助於保護大腦。
設定使用時間:為智慧型手機使用設定明確的時間限制。
選擇有意義的內容:觀看真正感興趣且能設定結束時間的內容。

專家提醒,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使用智慧型手機,避免成癮。通過合理控制使用時間和方式,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同時保護大腦健康,預防「手機失智症」的發生。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智慧型手機的關係。適度使用、主動思考和定期「數位排毒」,將有助於維護認知功能,確保大腦健康。專家呼籲,公眾應該提高對「手機失智症」的認識,並採取積極措施來預防和改善這一日益普遍的現代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