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振源新書《新加坡六十年》 揭示小國的大智慧領袖養成術

記者彭羽溱/綜合報導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書第七篇文章中,深入剖析新加坡領導人培養制度的三大特色,包括專業公共管理人才的養成、跨部會整合型人才的培育及多層次歷練機制的建立,展現新加坡在政務官與國家領導人培養方面的獨特模式。

童振源新作《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

從政務官到總理:新加坡領導人養成制度三大特色

新加坡實行內閣制政體,政府由總理領導內閣,內閣成員包括總理公署及十五個部會的部長。所有政務官均由國會議員中委任而來。

新加坡在政務官與國家領導人的養成上,形成了一套具有獨特性的制度,可歸納為三大特色:培養專業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跨部會整合型人才,以及建立多層次歷練機制。

一、培育專業公共管理人才,非僅專業技術人才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

童振源在書中指出,新加坡政府著重培養能全方位領導國家的政務人才,重點放在公共管理與政策執行能力,而非僅具某專業領域知識。

例如,現任總理黃循財,憑政府獎學金赴美攻讀經濟學,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後,進入貿工部與財政部任職。2011年當選國會議員,開始其政務官歷練,先後於教育部、新聞通信與藝術部、文化社區與青年部、國家發展部及財政部任職,每個部會服務1至5年。2022年出任副總理,因在抗疫期間表現出色而獲得廣泛肯定,最終於2024年4月接替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的核心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部分部長如國防部長黃永宏、外交部長維文與人力部長陳詩龍均具有醫學背景,現任衛生部長王乙康反而並非醫生,且曾擔任教育與交通部長。

同樣地,教育部長陳振聲亦非教育專業出身,反而有軍方及多部門服務經歷,包括擔任陸軍總長、資訊通訊與藝術政務部長、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總理公署部長與貿工部長等。

二、重視跨部會整合,培養政策全才

童振源表示,為確保國家政策具整合性與前瞻性,新加坡致力於培養具有跨部會視野的政策制定者。政務官在不同部門歷練,有助於理解各部專業與利益間的平衡與協調,避免本位主義所造成的資訊落差或政策衝突。

除輪調制度外,高階政務官往往同時兼任多個部會職務。例如,總理黃循財同時擔任財政部長,副總理顏金勇亦為貿工部長;通訊及新聞部長楊莉明兼任內政部第二部長;人力部長陳詩龍兼任貿工部第二部長;內政部長尚穆根兼任律政部長;交通部長徐芳達則兼任財政部第二部長。這種制度使領導人得以建立整體性政策觀,更有效整合政府資源。

三、建立多層次歷練機制,養成長期領導人力

童振源說,新加坡的政務官體系設計為一套循序漸進、橫向與縱向兼具的晉升制度。從政務次長、高級政務次長、政務部長、高級政務部長,到部長、國務資政、副總理及總理,共劃分八個職等。

初入政壇的國會議員常從政務次長起步,通常同時服務兩個部會,逐步累積經驗與聲望,歷時15至25年,方可能晉升為核心國家領導人。

例如,2024年5月內閣改組中,馬炎慶國會議員從交通部與永續發展及環境部政務次長晉升為同兩部門的高級政務次長;拉哈尤國會議員從衛生部與律政部高級政務次長升為通訊及新聞部與衛生部政務部長;劉燕玲國會議員則從貿工部與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升為兩部會的高級政務部長。

這些例子顯示新加坡對領導人才進行長期、跨部會、多層次的規劃與培養。

童振源歡迎大家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LINE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g9t8pFTeuDDM5aukKbi8UAqtZ947sOn2eZ3t0Q?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