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護結合AI與輔助療法 輔英科大打造創新照護方案

圖/輔英科大舉辦「失智跨域共照の力與美研討會生活人文、自立支援與數位

【焦點時報/記者張淑慧 報導】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輔英科技大學於3月29日舉辦「失智跨域共照の力與美研討會:生活人文、自立支援與數位科技」,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創新照護模式。該校計劃透過AI智慧科技結合化妝、音樂、魔術等多元輔助療法,以提升失智症患者的生活自立能力,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

根據衛生福利部推估,2024年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將達7.99%,約35萬人,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失智症類型以阿茲海默型、血管型及巴金森氏症為主,常見症狀包括憂鬱、作息混亂、焦慮及妄想等。

輔英科技大學擁有全台最先進的高齡全程照顧人才培育中心,本次研討會匯集高雄市衛生局、屏東縣政府長照處等政府單位,以及臺灣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共同參與。現場吸引近200位產學界專家學者、高齡照護產業代表及相關科系師生參加,展現產官學界對失智照護議題的高度重視。
圖/張可立董事長(右)、黃志中局長(中)、林惠賢校長(左)一同出席給予支持。
張可立董事長致詞時表示,失智是個嚴肅議題,感謝各界跨域齊聚一堂研討,由生活人文、自主、科技三面向入手,由生活人文找回歸屬感,提升生活自理找到成就感,藉由科技減輕照顧者負擔,三面向兼顧才能把失智者照顧得「無微不至」。

張可立說,近年來長照問題受到關注,部分醫院護理師轉換跑道,造成護病比短缺,台灣擁有優良的健保制度,如能再提升對長者的照顧品質,必能建構一套台灣獨有的照顧制度。

黃志中局長透露,高雄市在今年2月65歲老人人口正式跨過20%,每月以0.6%至0.8%增加,而台灣對失智者的照顧資源相對先進國家少且慢,過往資源集中在退輔會,近年已逐漸釋出。一般民眾皆「眼見為憑」,認定肢體失能重於心智失能,其實心智師照顧頗費周章,盼各界集思廣益,提升對失智者的照顧。

林惠賢校長指出,高齡化社會產生的失智者問題,普遍都有所體認,生活周遭不乏有失智者,問題嚴峻社會大眾都需重視,校方承接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優先結合各界力量,跨地區、跨領域來做,包括學校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物理治療系、保健營養系、健康事業管理系、資訊科技與管理系等全部結合,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圖/校友於研習會空檔前往「輔英行動校史館」參觀,憶求學時光。
程紋貞表示,高齡化衍生的失智症已成為社會、醫療體系甚至對家庭的嚴峻挑戰與負擔,研討會期盼藉由高齡長照、輔助療法與數位科技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激盪創新思維,分享如何融合生活人文價值與數位創新科技,為失智者打造更具尊嚴與自立的友善照顧環境,透過跨域對話與合作,共同推動失智症照護跨領域的整合與發展。

研討會由長泰健康照顧體系林金立執行長主講「自立支援」,以「回到本來的生活」為指引,透過環境設計與智慧科技幫助長者維持自主生活;日本資生堂株式會社池山和幸博士談「化妝輔療」,透過美妝來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成大醫院家庭醫學科李貫廷主治醫師演講「魔術輔療」,以「動手即復能」的理念訓練手部精細動作,延緩大腦認知退化。量子音樂蔡明耀執行長談「音樂輔療」,利用數位技術提升大腦認知功能與情緒穩定。荷蘭「侯格威村」顧問Iris van Slooten則分享「侯格威村」設計理念,運用智慧環境與數位工具,提升失智症生活品質、增強社會互動與延緩認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