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於臺灣本島首次標識放流三棘鱟 為未來復育行動奠定基礎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金門縣政府公告「金門縣三棘鱟禁捕措施相關事宜」,自114年3月17日起禁止捕撈三棘鱟。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去(113)年首次於臺灣本島執行大規模三棘鱟標識放流,共計標放127隻成鱟,初步推估本島存有約1,099隻成鱟,這項計畫不僅為臺灣本島的三棘鱟族群帶來關鍵數據,也為未來復育行動奠定基礎。
海保署說明,三棘鱟過去曾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但近年來澎湖及金門仍保有較穩定數量,本島僅有零星目擊稚鱟或捕獲成鱟的紀錄,顯示其族群存在生存壓力。海保署自110年起,持續透過委託專業團隊、海洋保育巡查員及補助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等方式,推動野外族群調查、棲地維護、復育放流及教育宣導等保育工作。為有效掌握三棘鱟族群量,海保署自112年起委託國立中山大學,並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水試所澎湖中心合作,運用標識再捕法,並配合族群估算公式進行分析。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金門縣約有63,588隻成鱟與205,178隻稚鱟,澎湖縣則約有1,699隻成鱟與16,840隻稚鱟,為主要的三棘鱟棲地。
海保署進一步說明,長期調查與數據蒐集,對於了解實際族群現況及變化趨勢、規劃保育措施及評估保育成效尤為重要。近年的調查資料顯示,臺灣本島的稚鱟族群主要分布於新竹香山濕地及嘉義好美寮濕地,113年的調查在香山濕地發現68隻稚鱟,好美寮濕地則發現3隻,儘管稚鱟樣本數偏少,暫時無法進行族群量推估,但成鱟的標識放流行動已成功取得127筆有效資料,顯示臺灣本島仍存有一定數量的成鱟族群。海保署計畫自今(114)年起擴大調查範圍,進一步蒐集數據,以評估族群量,並掌握適合復育放流的地點及應優先保護的棲地。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113年對臺灣的三棘鱟保育而言,堪稱是成果豐碩的一年。不僅於6月攜手國立中山大學、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遠赴新加坡參加「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第5屆國際鱟工作坊」,分享臺灣的調查研究與保育成果,並獲得國際專家高度肯定;亦於同月正式公告「三棘鱟保育計畫」,結合各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相關行動方案。此外,金門縣政府經廣納意見後已正式公告「金門縣三棘鱟禁捕措施相關事宜」,自114年3月17日起禁止捕撈三棘鱟,進一步強化對三棘鱟的保護。
陸曉筠特別感謝長期投入三棘鱟保育的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各級政府機關及關心海洋生態的民眾,強調未來將持續與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守護擁有4億多年歷史且被譽為海洋活化石的古老生物—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