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服務與社區合作 及時就近治療

【很角色時報蘇武智/高雄報導】評估孩子發展落後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總是大塞車,要等六個月才能進行評估,高雄市議會於今(25)日召開「高雄市早期療育及社區醫療支持系統檢討公聽會」黃柏霖議員主持,李喬如、陳麗珍、湯詠瑜等議員出席,會議中建議改善評估流程,並建議早療服務與社區合作,盡早發現及時治療。
黃柏霖議員表示,應讓有需求的家庭獲知早期療育服務資訊,及時提供協助及時治療,並建議公私合作,讓需求者得到適切的協助。
李喬如議員表示,幫助早療弱勢的孩子讓他們未來有競爭性,從社會局的統計數據看來接受治療的個案有成長的情形,公部門應提供專業的支援,未來在議事廳也會爭取相關資源投入早療服務。
陳麗珍議員表示,近兩年也遇到發展遲緩的服務案件,如語言遲緩等問題,若未能盡早治療,到了上小學就容易受到同學排擠,從社會局確診數據來看市府應重視早療。
社會局表示,近年來每年通報早療個案有三千五百多個,而在案的則有三千四百多個。早期療育訓練費用的補助,今年度開始跨縣市擴增補助自費項目,如住湖內或茄萣跨縣市療育訓練費開放補助,原本弱勢醫療只有在六歲以前才可以申請,現在延長到十八歲,因為超過六歲仍有療育的需求,因此有持續補助。
衛生局表示,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今年將增加至12家,長庚為指定的重點醫院。
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教授余元傑表示,早療服務應規劃在社區,早期發現就近服務,建議透過里長多宣導早療及社區醫療,早療可與社區多連結。另很多大學拿教育部補助到社區做USR,但大學做自己的醫療支援系統,社區也做自己的,公部門需橫向整合。另市府民政局與社會局的聯繫,以及衛生局評估為發展遲緩兒後進到醫療系統,若需要非醫療方式則進入社會局系統,各局處的橫向整合要更快速。
社團法人高雄市身心障礙聯盟理事長黃國良指出,聯評中心大塞車要等六個月,雖然有些個案不一定透過聯評中心,多元評量也行,但心理評鑑不易評估。希望增加社區型的早療機構,社會局和教育局整合資源,而衛生局每年篩檢出三千多名發展遲緩兒,但與社會局和教育局接受療育的數據對不上,高雄市發展遲緩的家庭通報率太低,早療是幫助發展遲緩兒的第一關,應推動與社區合作。另提供發展遲緩兒的媽媽上紓壓課程,教導學習照顧技巧及緩解照顧壓力,對這類的家庭幫助很大。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教授吳建德表示,市府可成立早療專責聯合會報,相關人員透過聯合會報取得聯繫與溝通,同時也可以邀請NGO、NPO專業人員參與。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表示,需要早療服務的個案對家庭負擔重,需要民政、社會、衛生和教育局合作,建議研考會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解決方案。
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教授廖義銘表示,早期療育的困難是法規和醫療系統,對於嬰幼兒早期療育,目前未有明確的規範,因此社區支持變成空談,要落實早療服務,需要具有工作上負責任的人,他認為公私立托嬰中心、公私立幼兒園、小兒科診所等單位有職責上的義務。同時他建議修正高雄市早期療育費用補助辦法,並提升至自治條例的位階。
最後,黃柏霖議員建議聯評中心是否能採取分流作法,或與其他系統分流,畢竟0-3歲是黃金療育期,及早治療有顯著成效,也能省下更多的社會資源成本。
高雄市議會召開「高雄市早期療育及社區醫療支持系統檢討公聽會」。(記者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