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華夏科技大學的前世與今生(勁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 天天上新聞

剖析-華夏科技大學的前世與今生(勁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勁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私立華夏科技大學(簡稱華夏科大)已經教育部核定併入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簡稱台科大),華夏科大於2023年停止招生,2027年8月全部學生在原學校畢業後停辦並清算解散,國內媒體稱這是「公私併首例」,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華夏科大係行政院退輔會所屬單位集資興辦學校就是「公立」,依照香港的說法就是「官立」,而其所以稱為「私立」就凸顯國民黨退將胡作非為,帶兵打仗不行搞錢搞名利倒是令人刮目相看,同時也凸顯蔣經國包庇寵臣、以私害公、以情害義、亂臣亂政亂學亂綱,最後不得好死、浮棺頭寮無法善終。

    在談華夏科大之前,吾人要先談與其非常類似的國立聯合大學前身私立聯合工業技藝專科學校(簡稱聯合工專),該校是1969年時任經濟部長李國鼎先生有感時代不斷快速進步、科學更日新月異的發展,台灣經濟要不停進步發展一定要有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支持配合方能發揮最大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因此他乃邀集經濟部各國營事業單位與大型民營企業共同出資並由苗栗縣政府免費提供土地合作興辦一所「聯合工專」,由李國鼎部長兼任第一任董事長,1972年6月23日教育部核准聯合工專開始招生,創校伊始由董事會購入原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舊址充當校舍;1995年學校董事會決議將學校捐贈給國家由教育部接辦並改制為「國立聯合工商專科學校」,現在這所學校已發展成綜合性國立大學,學生將近八千人、擁有76.5公頃校地,這幾年在台灣各大學排名均在28名至30名間浮動,發展潛力無窮。

   反觀華夏科大於1966年由當時行政院退輔會(簡稱退輔會)主任委員趙聚鈺籌辦,趙聚鈺的前任是蔣經國,蔣經國擔任退輔會主任委員時趙聚鈺擔任秘書長再升副主任委員,對蔣經國的工作與野外生活精神調適貢獻閎著,故深得蔣經國之賞識而予拔擢,在蔣經國開始介入軍國大事後拔擢他升任主任委員,掌管這個蔣經國親自創辦且萬分重視的部會,所以趙聚鈺在退輔會可說是「替天行道」,以當年威權體制形式舉凡小修辦公室、廁所、茶水間或買一些文具辦公用品或小職員請兩天假等都可由趙主任委員決定,至於其他較大之案件還是要呈報蔣經國那邊親自卓裁定奪的,所以1966年剛升任退輔會主任委員兩年的趙聚鈺提出創辦華夏工專(華夏科大前身)應是經過蔣經國首肯的,否則一位文官出身的退輔會主任委員打死也不敢提出這麼大的計劃,何況當時申辦大專院校者非巨富即權貴,任何泛泛之輩之流是絕對無法在蔣家天下申請到大專院校辦校許可的;就如台灣第一所私立專科學校「淡江英專」若非居正與鄒魯,就憑當時的淡江中學校長張鳴(張驚聲)是完全不可能申請到淡江英專辦校許可的,何況還在淡江英專成立後馬上由淡江中學校長一躍而成淡江英專校長,其後面若無居正和鄒魯兩位黨國大老兼孫文革命時期的親信暨貼身助理之關係,張鳴大概只能幹淡江中學校長,而張建邦也可能只幹台灣大學教授,因為若無居正與鄒魯兩位輩份比蔣介石高出幾輩的國民黨黨國大老出面申請、這個世界很可能沒有「淡江英專」(今日的淡江大學)的存在。

    居正和鄒魯年輕時都是孫文搞革命的左右手,其地位約僅在胡漢民、汪精衛、黃興之後,居正在日本是學法律的、故都做法務工作並任「同盟會」等革命機關報之總編輯,負責文宣工作;「329黃花崗之役」失敗後居正有感於每次武裝革命都在兩廣沿海地區發難,失敗後即搭外國船隻逃到海外或從陸路逃往越南寮國躲藏,毫無視死如歸捨身取義之決心,故他回到故鄉湖北武漢三鎮準備策劃在華中地區搞一場武裝革命,若成功就能發揮國土地理中心的地緣優勢張力、爆發四方響應的效果,若失敗則壯烈成仁、捨身取義求仁得仁;因此居正以其組織的「共進會」聯合「文學社」(兩個社團成員皆是同盟會會員)計畫以武漢為革命根據地於十月中旬發動武裝革命,不意風聲走漏在十月九日夜間有小兵擦槍不慎槍枝走火,當時長江以南軍隊全是新軍,太平天國之亂後整個滿清八旗軍全部崩盤、毫無作戰能力,所有軍隊全是湘軍和淮軍及地方鄉勇所組成,都是依照袁世凱的新軍編制與訓練方式在教育訓練,這些人大都同情孫文的革命理念,包括李鴻章和袁世凱都是如此,就如孫文給李鴻章上「萬言書」時李中堂當面向年輕的孫文說「你不知道你做這事是會被殺頭的嗎?我不殺你也不會向朝廷舉報你今天所做的事,你趕快走吧!若換成別人你就死定了」,可見李鴻章也是同情孫文的革命運動的、只是身在朝中身不由己罷了。

   張之洞也是一樣,1900年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攻入北軍,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並號召各省勤王對抗八國聯軍,但張之洞在江南號召各省總督與各國駐上海總領事簽訂「東南互保條約」、互不侵犯,當時各國總領事都勸張之洞宣布獨立,並都以「總統」尊稱張之洞,但張之洞還是繼續幹他的「總督」,他也知道清廷王氣漸失氣數將近,但身在朝中還是身不由己。

    所以滿清末年黃河以南各省幾乎都已對朝廷失去信心也都同情孫文的革命運動,當居正在武漢欲圖發動武力革命時,當時兩湖總督瑞澂也略有所聞,但他半夜一聽到槍聲即帶著大小老婆傭人細軟與金銀財寶往北快馬加鞭往北京飛奔而去,總督府馬上陷入無主空城,大部份由新軍組成的革命軍馬上佔據總督府,當時新軍最高領導為「協統」(相當於今日的旅長)黎元洪在半夜一聽到槍聲馬上夾著棉被躲進床鋪底下,後來被革命軍找出來,叫他出來領導革命否則就要將他關起來候審,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位平身無大志只要賺大錢的新軍旅長就答應出來擔任湖北省革命軍領導人兼湖北省都督(就是省長),居正就擔任他的常務代表並在背後策劃武昌起義後的統籌工作,包括儘速從上海召來黃興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除了指揮軍事行動還負責與清廷代表袁世凱展開「南北議和」,居正除了在「武昌起義」第二週代表湖北省赴上海參加十八省都督代表會議,且在會後開始整合各省武力革命步調,這時孫文還在美國遊蕩,當黃興第一次電報傳來、孫文還以為會像以前各次革命淪為失敗結局、然後一些同志被抓被殺頭其餘分作鳥獸散,革命砲火兩三天鬧鬧各省總督府後就士農工商各自回家吃自己了,直到黃興第二次電報傳來各省紛紛響應的消息,孫文才開始準備束裝回國,在此期間整個國民革命工作幾乎全落在黃興和居正手上;後來孫文帶著29圓錢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就指派居正與鄒魯協助黎元洪處理軍國大事,直到孫文要搞二次革命才回到孫文身邊幫孫文工作(這時蔣介石還在上海黑幫幹小弟工作、幫黑幫大哥跑腿倒茶水買菸酒以換取三餐溫飽),鄒魯則到廣東大學擔任校長,後來廣東大學和幾所學校合併並改名為中山大學,鄒魯也繼續擔任中山大學第一任校長;居正則於訓政時期擔任一年司法院副院長十二年司法院長,中華民國行憲的所有法律都是他主持下研議出來的,行憲後他亦被國民黨蔣總裁安配一席國大代表,此外、他還有一項偉大的資歷就是他曾在行憲後和蔣介石競選第一屆總統,這是蔣介石五屆總統選舉唯一的競選對手,這在蔣介石手握軍權專制獨裁殺人關人如家常便飯桌上拿柑一樣簡單輕鬆來看真是足堪入史以徵其勇氣示昭後世的。

  居正真的不怕死勇氣可嘉,因為他早就被蔣介石關押過了,早在蔣介石北伐成功後便開始整肅異己,舉凡孫文搞革命時期的肱骨助手包括胡漢民、汪精衛、居正都被他下過毒手,胡漢民被他軟禁放逐、汪精衛與居正也被他收押,最後是中華民國的黨、政、軍、司法大權全部落入蔣介石一個草包無賴手裡。

   就在居正被蔣介石羈押在上海黑牢中時,居正夫人到處託人營救居正出來,因怕哪天蔣介石神經病發又開殺戒那居正就很難再走出黑牢了,最後她找到台灣宜蘭縣羅東鎮來上海工作的記者張鳴以他記者豐沛的人際關係慢慢將居正安全無損的救出來,這件事當然讓居正伉儷銘記在心,後來居正出錢送張鳴到東京帝大讀法學研究所(他原已在明治大學讀了新聞研究所),還將自己的女兒居贏玖嫁給他當繼室(他在羅東還有元配就是張建邦與張建國的生母)。

    1949年蔣介石的暴政遭到六億中國人民的反撲、結合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起來革命,將蔣介石痛宰得無法在中國立足、只好夾著尾巴逃到海島台灣,那時無官一身輕的居正也來到台灣,而他的台灣女婿早在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就回到台灣在母校私立淡江中學擔任校長,翁婿在台灣重逢自不似「烽火鳥驚心」的驚心動魄;當時張鳴有感於台灣在日治時代辦了很多中小學,但大專院校很少,台灣人想讀大學大多要遠渡重洋飄洋過海到日本去讀,所以在日本人撤離台灣後台灣應再增辦一些大專院校給年輕人升學進修機會,他把辦大學計畫向岳父居正報告,居正非常贊成,便向蔣介石報告;居正雖是蔣介石政敵,但能一起來到台灣共赴國難壯大反共力量,便盡釋前嫌馬上指示教育部核准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專院校申辦案,惟當時國策希望多培育一些專業人才故才從英專開始辦起,這在當年已是第三級數(台大英文系、公費的師大英文系、再來就是淡江英專)。後來的包德明申辦銘傳商專、丘念台申辦逢甲大學、張其昀申辦中國文化學院、謝東閔申辦實踐家專,每一位都是國民黨中央權貴人士;由此可見若非居正與鄒魯兩位國民黨大老而光靠張鳴一位淡江中學校長要想在威權黨國專制集權時代申辦到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專院校恐怕難上加難;當時幫蔣介石運黃金來台灣的吳崇慶中將和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專用牧師周聯華等人想把上海的滬江大學在台灣復校、最後只「復到」滬江中學;另外已經核准的延平大學也在國民政府遷到台灣後「降格」改為延平中學,可見當時若無國民黨權貴出面申辦就想搞一所私立大專院校真的有其非常高度的困難度的。

   寫了這一大段歷史就是要說明當年若無讓蔣經國太子爽到心裡僅憑趙聚鈺想拿退輔會的錢去辦一所華夏工專是絕不可能的;其實華夏工專剛創辦前幾年之辦學績效算是頂好的,當時退輔會的業務主要為榮民工程處的特權優先議價政府大型工程(這也是蔣經國極為惡質的惡政之一)和各地開發的農場(當然還有從大陸北京協和醫院退來台灣無法融入台大醫院而創辦的榮民總醫院);因華夏工專創辦初期就以農工兩科為主,故其創校初期校名為「華夏農業專科學校」、三年後改校名為「華夏工業專科學校」,後來逐步發展成現在的「華夏科技大學」。

    華夏工專雖只是五專和二專,卻也培育出幾位土木技師、建築師,由此可見華夏工專創校初期之辦學績效,而如今卻不能像聯合大學一樣邁向全國性國立大學之林,最主要原因當然沒仿效當年的聯合工專將學校奉獻給國家而改制為國立大專學校、由教育部派專家學者專業辦學並在政府「會主制度」下正派經營管理;而由一群退將在管裡的大專院校畢竟是旁門走道再加上私心自用再分心去炒作軍宅從中牟利、那學校必然經營不好還每況愈下,最後走向被消滅的命運,就像他們的前輩被中國共產黨消滅一樣,這是這群黃埔校友的宿命,在蔣介石蔣經國無能無方的領導下,除了炒作軍宅和拿槍虐殺手無寸鐵的人民外其他一概不行;2001年華夏工專董事會發生弊案而由教育部接管,這個時候應是改為國立的最佳時機,惜乎這群退將剛愎自用、自私自利、完全漠視學生未來的前途也藐視學校長遠發展之契機;退將之本業在戰場,辦教育本就外行,而外行人裝內行本就不務正業、誤國誤民又誤莘莘學子的萬里前程;想想華夏科大位於人口稠密市況繁榮的中和,中永和與附近的新店、土城人口加起來上百萬卻辦不出一所大學,那聯合工專(現在已蓬勃發展的聯合大學)位在偏鄉苗栗郊區卻有學生七千多人;上述提到的淡江大學在半個世紀前吾人負及登上五虎崗拜師學藝時淡水人口只有五萬人左右(最近拜淡江大橋和淡水新市鎮建設發展之賜而快速增加至二十萬人左右),可見「少子化」只能做中學招生困難之藉口,而大凡大專院校只要辦得好辦出口碑在偏鄉也有人會跑去讀;我大學聯考上淡江文理學院時是倒數十幾個志願了,也就是以一百多個志願考上的;「一百多個志願」應該已不能算是「志願」了,但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張建邦校長傑出擘劃領導下及全校老師努力教學研究與校友在社會上讓人刮目相看的打拼下、四十多年的辦學評鑑中淡江大學一直穩站私立大學之首,在公私立大學中亦多排在前十名內,在企業界喜愛錄用的員工已有多年都是淡江大學畢業生列名前五名、甚至還有進到第二名受歡迎的地步,所以在學校位置優於淡江大學、聯合大學甚至台灣最南邊大學的美和科技大學的華夏科大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得天獨厚了;就是華夏科大附近的景文科大位置比華夏科大還偏鄉,但景文科大學生最多時將近一萬八千人,若非被創辦人張萬利掏空而影響到資金調度與校譽,景文科大必然更會蒸蒸日上,後來被教育部接管才化險為夷,現在學生也有將近4600人,所以華夏科大因退將外行領導內行最終壞事了,國民黨的退將打共匪不行辦教育更不行、只有炒作軍宅最在行;我絕對相信華夏科大只要像聯合大學早些捐給國家、由教育部來經營管理必然會像聯合大學一樣至今光榮的立在新北市的中和區而成為北台灣的學術重鎮之一,終年師生生氣勃勃、學風鼎盛、弦歌不綴,而不至於如今奈何橋上獨徘徊、且將在2027年後隨風而逝、魂飛魄散陰魂不存。(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勁報總主筆、曾任立委辦公室主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