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十大癌症之首!醫揭早期症狀與高風險族群 – 天天上新聞

大腸癌十大癌症之首!醫揭早期症狀與高風險族群

image

大腸癌已成為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每年奪走約6000條寶貴生命。然而,專家指出,若能在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

台南市立醫院內科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一毅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見的表現為貧血,而當發現血便時,通常已進展至二期或三期。

大腸癌的症狀因腫瘤位置和大小而異。若腫瘤位於大腸右側,常見貧血症狀,如疲倦、頭暈、頭痛和易喘。腫瘤若再增大,可能導致腸道阻塞。若腫瘤位於左側或直腸,常見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排便頻率增加但份量減少等。

血便是大腸癌的重要警訊之一,但需與其他疾病如痔瘡區分。痔瘡的血便通常呈現「被沾到」的狀態,而大腸癌的血液則與糞便「混在一起」。陳醫師強調,雖然這些症狀不一定意味著大腸癌,但都應及時就醫檢查。

大腸癌分為0期至4期,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0期腫瘤切除後存活率幾乎100%,1期約85%~90%,2期約80%,3期約65%,4期若積極治療約15%。治療後復發率隨期數增加而上升,1期約10%,2期約20%,3期約30%~35%。

高風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者、大腸息肉、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酗酒者、吸菸者、肥胖者和長期偏好紅肉飲食者。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罹患大腸癌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曾有27歲患者被診斷出大腸癌。

預防大腸癌的方法包括:維持健康體重、戒菸酒、多吃深綠色蔬菜、補充膳食纖維和Omega-3脂肪酸、避免加工食品、以白肉取代紅肉。研究顯示,長期以白肉為主的飲食可降低10%~12%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而以蔬果為主的飲食可再降低15%。保持運動習慣,特別是有氧運動,有助於維持腸道正常蠕動。

定期檢查同樣重要。建議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74歲民眾可享有健保給付。其他檢查方式包括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和大腸鏡。其中大腸鏡雖無健保給付,但準確度最高。

總之,面對大腸癌的威脅,保持警惕、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定期檢查是關鍵。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大幅提高存活率,擺脫大腸癌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