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轉型新契機 政府力推農地雜糧轉作 抗旱又增收入

【很角色記者李佳龍/高雄報導】氣候變遷導致水資源短缺,加上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稻米需求量逐年下降。為了讓農地永續利用,並提升國內雜糧產業競爭力,農糧署積極推動農民轉作雜糧,鼓勵種植耐旱、節水、省工的作物,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
農糧署南區分署陳分署長表示,硬質玉米品種多樣,且國內代耕制度完善,從種植到採收、銷售都有完整的機械化作業流程,農民只要用心管理,就能種出高品質玉米,且國內需求量大,不怕賣不出去。
南部日照充足,也相當適合種植耐旱節水的高粱。陳分署長提到,農糧署與金酒公司合作,契作「臺南8號」高粱,穩定供應金酒公司製作「一穀作契」高粱酒,產品深受市場好評。
除了硬質玉米和高粱,台灣也適合種植大豆、花生等雜糧作物。轉作雜糧不僅能抗旱節水,減少農藥使用,符合永續農業趨勢,增加農民收益,還能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減少進口依賴,響應淨零碳排政策,可說是一舉多得。目前政府也提供有多項補助及獎勵措施,鼓勵農民加入轉作雜糧的行列,歡迎農友們踴躍參與,共同為台灣農業發展盡一份心力。
南部氣候日照充足,水資源珍貴,具耐旱、節水特性的高粱也是很好的選擇。(圖:農糧署提供)
農糧署表示,硬質玉米具有節水、省工及易栽培特性,適秋作種植,具品種多樣化可供農友選擇。(圖:農糧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