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歸來 創自觀明唐卡工作室/ 龍騰九天之上必先伏藏於九地之下
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全然相同的一條河流。世間萬物沒有一刻是不變動的,地震發生半年後,謝克駿再度踏上尼泊爾。
記者/游宏琦 專題採訪報導
大佛塔在募資順利下已經開始整修,其餘,如帕坦皇宮廣場附近的印度教宏偉古蹟,尼泊爾政府只能放任不管,遑論鄉下那些偏遠地區,荒涼如廢墟。路上觀光遊客明顯減少許多,貪腐的政府無力修復基礎設施,民生更加艱困。
然而,彭措先生的工作室營運依舊,那個如家的地方,還是一樣散發著各式顏料味道與熟悉的藏族康巴人式的歡笑聲。
再待半年後,彭措先生終於認可謝克駿的唐卡繪製功力,提出可以結束學習出師了。這樣的應可,也代表師徒即將互相道別!整理在工作室學習的圖稿後,謝克駿結束前後長達三年的尼泊爾唐卡修習之旅。
關於唐卡藝術的詮釋與作畫的理念,藏傳佛經儀軌有:
珍寶瓔珞等嚴飾 莊嚴二尊佛子身 尊身何須莊嚴飾 為增光燦之因緣
這樣的敘述,意指菩薩早已具足福慧資量,實無需要人世間的財寶,然而唐卡作為一種菩薩示現的藝術樣式,凡眾只能用最好的顏料諸如黃金、孔雀石、硃砂等名貴寶石,研製顏料以示莊嚴。
謝克駿在遊訪尼泊爾一些較大的佛寺,看見裡面不乏珍藏前人畫師,精心調製顏料所敷繪的唐卡,這些唐卡布局穩重、色彩飽和度高,沒有過多炫技線條,暈色雖稱不上完美,畫面卻散發礦彩獨特本質的美感。
反觀,市面上販售的多數唐卡,劣質的底材與顏料,發散出令人作噁的味道,配色大抵低俗,過多炫技的黃金色線描繪,無意義的漸層暈色,媚人卻不動人。
在尼泊爾變成知名的觀光勝地後,世界各地湧來的觀光客,都想買一幅唐卡當紀念,在商業權衡下,多數工作室雇用便宜工讀生作畫,選料當然也是越便宜越好,甚至不乏有幾可亂真的印刷品。
在觀光客心中,唐卡就是長那個樣子,市面上因此充斥做工劣等的作品。當唐卡被當作商品,就像一幅廉價裝飾繪畫被濫製生產;但是,若視為一幅宗教藝術品,繪製者就該以虔誠的奉獻之心來完整祂。
相較於尼泊爾,台灣的藝術教育較為多元化,對於材料的認識與取得也方便。尼泊爾的一場地震,震出了謝克駿對唐卡作品獨特的看法,他認為肉身無常,既要繪製可以傳世的宗教藝術品,那就非得使用精良的素材來完成。
回到台灣,好友推波助瀾成立工作室。但謝克駿一開始並未使用任何工作室名稱,直到2023農曆過年,才正式以「自觀明」做為唐卡繪畫工作室的名稱與品牌形象識別。
從一開始,謝克駿對外接受委託繪製唐卡時,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對畫布做更進一步的提升與完備。傳統唐卡底材,除少部分使用獸皮或人皮,絕大部分是繪在棉布上。
唐卡用的畫布,據耆老說法是來自16歲妙齡少女所紡的精鍊棉布。藏地不產棉花,古代藏地棉花應該是從印度轉運尼泊爾,或經由中國絲路進口,材料取得不易,所以由細心、眼力好的妙齡女子織布,不足為奇。
如今,東西貿易便捷、往來頻繁,布疋十分便宜,為使唐卡能傳世不變質,高級訂製唐卡都會摒除化纖布,改用精緻的純精梳棉。然而,精梳棉布雖然具平整與織目細緻的特性,表面依然會有些微棉絮,這些肉眼難以辨識的棉絮,常使大面積暈染的表面,呈現積滯顏料的斑點狀瑕疵。
謝克駿於是決定直接採用高磅數的純天然蠶絲綢緞當畫布。薄絲緞在藏地常做獻供哈達使用(現在哈達也都用化纖),因價格高昂大多不被畫師當作唐卡基材。然而,純蠶絲綢緞的表面平整、纖維細緻、結構緊實,暈染時能較大表現出自然無瑕的微妙漸層,且在顯色效果上也比棉布好。同時,高磅數綢緞在作品完成後,利於藏式卷軸裝裱,整體質感更高。
一般唐卡因無防腐前置作業,年代一久,常見蠹蝕。為此,謝克駿將絲綢浸漬於丁香、辛夷、藿香等香藥配方中,冷藏數日備用,後經塗布胡粉,乾後再用大螺貝反覆磨整。像這樣,謝克駿在繪製唐卡前,先親手恭敬製成專屬畫布。(本系列共10期 / 第6期)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學成歸來 創自觀明唐卡工作室/ 龍騰九天之上必先伏藏於九地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