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大海﹒守護屏東」-環保局同仁犧牲假期深入無人之境淨灘淨海
【記者林家慶報導】
屏東縣政府環保局在去年底為追查海上油污染來源,由顏幸苑局長帶領同仁進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所管轄的出風鼻海岸及南仁山生態保護區海岸稽查,卻意外發現這片海岸線因為洋流及地形等因素,堆積了大量的海漂垃圾,該海岸線人煙罕至,原本應成為自然生態的天堂,竟淪為海漂垃圾污染的死角。環保局表示,海漂垃圾容易被海龜、鯨豚及水鳥等海洋生物誤食造成傷害,廢棄漁網更是常成為纏繞海洋生物的死亡陷阱,此外,由於塑膠垃圾難以自然分解,除了會在海上長期漂流或堆積在海岸上外,還會遭海浪拍打撞擊碎裂成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進入食物鏈後又會回到餐桌,等於人類把自己產生的塑膠垃圾又吃下肚,對民眾健康產生潛在威脅。
為了守護屏東的海洋自然環境生態,屏東縣政府由環保局顏局長再次領軍,於3月初天候狀況較佳時,帶領環保局人員犧牲假日前往這片杳無人煙的海岸淨灘,由於考量人員安全,本次淨灘人員限制至多20人參與,並特別請海巡署第六岸巡隊旭海安檢所及恆春第一機動巡邏站協助戒護淨灘人員安全,所有人員須頂著強風徒步7小時深入太平洋海岸,並翻越許多天然巨石屏障,再沿著崎嶇海岸線撿拾卡在岩縫中的垃圾,再將裝滿垃圾的網袋背負回來,淨灘發現海岸上幾乎都是塑料垃圾,其中又以寶特瓶最多,這次合計清除了大約3100個寶特瓶,平均每人扛回155個廢寶特瓶,有許多寶特瓶的標籤還看得出來是國外長途海漂來的。
環保局表示,這些難以分解的寶特瓶,其實在人類手中的使用時間常常僅有幾十分鐘而已,但被拋棄在環境中就算時間過了上百年仍難以自然分解,甚至成為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危害生態及民眾健康,此外,寶特瓶的生產製造、運輸及回收過程也會排放溫室氣體,故使用寶特瓶等一次性容器還會加劇地球暖化,經計算這次清理的3100個寶特瓶的碳足跡就高達362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因此呼籲民眾平時自備飲料容器或是前往循環容器店家消費,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容器,因為從垃圾源頭減量是解決海廢問題的最好方式,還能同時響應淨零綠生活、減緩地球暖化。
屏東縣長周春米表示,雖然這次淨灘作業路程遙遠,但能夠為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挽救海洋生態,並帶動更多人關心海洋環境、落實垃圾減量及加入淨灘行列。
屏東縣政府未來將持續深入這片遠離大眾視線的海岸淨灘,也會持續結合環保艦隊及潛海戰將執行「海廢帶回、漁獲自肥」計畫清理海洋廢棄物,並持續全力推動各項海洋環保政策,守護屏東美麗的海岸線與珍貴的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