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竹溪 龍來踏春 寺旁哈赫拿爾森林預計3月開放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竹溪為臺南市舊市區唯一一條自有天然水源河川,歷史源頭可溯至鄭成功及明朝永曆年間,繼承著清聖祖康熙年間《台灣府志》的「府城八景」,竹溪於民國45年更選列為「臺南十二勝景」;但隨著長年都市發展,竹溪納入大量民生污水,昔日清秀佳人變得蓬頭垢面、臭不可擋,以往竹溪煙雨勝景面目全非;黃偉哲市長非常重視民眾對竹溪水質改善及親水需求,特別向中央爭取經費改善竹溪水環境,因此提出「築夢之溪」—竹溪水環境改善計畫,重現歷史古河道之美,再造竹溪風華,經設計巧思保留下來融入於新的景觀,現已成為民眾日常運動、遊逛賞景人文場域,歡迎全台民眾年節期間前來踏春。
「竹溪水環境改善計畫」是臺南市重要中長程景觀改造計畫,相關經費透過中央跨部會補助,設計過程召開多次地方說明會聆聽民眾對城市的想像,更邀集NGO團體參與規劃設計討論,再透過市府橫向整合,以親水休閒環境、營造都市水岸空間概念,連結周邊自行車道系統並設置休憩設施,整合周邊閒置用地、體育設施、遊憩資源及水岸空間,形塑水岸綠色休閒廊道,使其成為保存人文與自然且提供水域生態體驗之場域;獲獎連連,連續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及最佳規劃設計類-雙料卓越獎」、「公共工程優質獎-水利工程類組特優」及「 全國水環境大賞-水漾生活獎」及「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設施類優質獎及佳作雙料大獎」等獎項肯定。
水利局進一步說明,竹溪水環境改善分別以「自然」和「人文」為主軸,南北向「自然生態軸線」,東側月見湖右岸、西側臨水交社文化園區、北側為五妃廟與慶中街商圈、南側為市區內珍貴哈赫拿爾森林,是串聯整體竹溪水環境改善重點,透過拋石護岸、跌水及棲地營造及植栽等,讓竹溪恢復河川生命力;東西向的「人文歷史軸線」,透過開放空間綠地、無障礙動線,串起周邊社區生活、竹溪禪寺、水交社文化園區等;兩條軸線交會點是嶄新月見橋,猶如半月般弧形設計,在湖域上勾勒美麗弦月,橋面與河岸景緻合而為一,夜間映著月光倒影,是竹溪計畫中最耀眼亮點。
而悄然隱於竹溪寺旁濃密森林,雖位處南區體育公園旁,卻人煙罕至,這座森林最早於17世紀便已記載於文獻史料及古地圖,其名為「哈赫拿爾森林」(Hagenaears Bosch),意為「海牙人的森林」,亦曾是野鹿群棲古獵場,即便周遭聚落城市隨著時代更迭變化,林中仍維持著巨樹參天原始林相,是府城珍稀自然資源之一;在市府努力下,延續前期改善計畫,以兼得土地明智使用及尊重友善森林生態之雙贏方案,深入哈赫拿爾森林,完整保留森林林相原始風貌,使民眾得以深入探索以低度開發原則進行自然復育與手作步道營造,減少使用混凝土、瀝青等硬鋪面,改以軟性鋪面進行森林園區內動線之塑造,為森林內野生動物保留生物通道,此外整體步道系統更結合定點解說系統導入,適度提供民眾親近、探訪此一臺南都市綠肺與蜿蜒其中水脈,打造一塊遠離都會塵囂且富含歷史文化底蘊野趣淨地,預定於113年3月開放民眾使用。
水利局表示,竹溪改造是一個整合各方資源過程,黃偉哲市長協調八大局處整合支援,共同與周邊包含三個鄰里居民、臺南社大等NGO團體、各類體育協會等推動計畫;基於對基地的深度探討與溝通理解,把握參與者體驗,重新掌握水與自然對話,改造後的竹溪讓臺南有了一條美麗河川,除親水環境及體育園區外,同時也串連竹溪禪寺、水交社文化園區、五妃廟等豐富文化及休閒景點,成為府城歷史代言城市地標,誠摯邀請市民與遊客朋友到訪一遊,歡迎大家一同來竹溪郊遊踏春。(臺南市政府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