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亙兩岸三世紀半的相聚 后沙許盛將軍裔孫許振威在臺認親

【勁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對許盛將軍家族縱向整理祇有6代人,時間173年,之後至民國113年(2024),在187年間,完全無資料可稽;直至112年12月31日與許盛將軍第11代裔孫許振威聯絡上,才把整個家族歷史串聯起來;從許盛將軍自清康熙3年(1664)歸順清朝至民國113年(2024),時間長達360年;金門后沙許氏宗親終於找回失落在外的族人,這一刻在后沙許氏族群備感激動欣喜。

據悉,后沙許盛將軍於清朝康熙34年(1695)奉准自宣府總兵官稱病告老返回福建泉州養老後,即未再返回故鄉金門,其子孫亦同;其子孫散居大陸各地,分別各自發展,與家鄉金門間往來,像斷線風箏一樣,永遠失去訊息;留給家鄉祇有許氏族譜序與許氏四房家廟神主牌位及裔孫間口耳相傳的豐功偉業。

根據維基百科「宣化鎮總兵」有關資料這麼敘述:「宣化鎮總兵,為清朝綠營總兵官,正二品武官,是直隸提督所管轄的五個總兵官之一;…在《大清會典則例》中記載其手下一共有多達36個營…宣化鎮總兵所駐紮的地方,即是宣化府(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總兵最早的設置,可以追朔至明代九邊之一的宣府總兵官,清承明制,在順治和康熙初年,清朝也是以宣府總兵官加鎮朔將軍印的身分管理當地;到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宣府鎮改為宣化府;因此宣府總兵官也被改為宣化總兵官;最初的宣化總兵為許盛,其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底都是擔任宣府總兵官的職位..」。

后沙許氏19世裔孫許木進為寫《后沙村史》,乃透過泉州許氏宗親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許晉暨泉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張亞輪協助;蒐集到泉州府志與福建通志對清朝總兵官許盛將軍記載,在記載中,從許盛、許廷瑤、許臣驥、許崇楷、許懿善、許德樹等直系親人6代人為清朝政府效命;時間從康熙3年(1664)至進士許德樹道光17年(1837),服務期間長達173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5位皇帝;乃將上述蒐得資料整理成為《金門官宦之家:后沙許盛將軍家族》文章,於112年1月份發表在網路,希望透過網路刊登以後,能吸引到與許盛將軍家族有關裔孫成員瀏覽閱讀,進而返回金門尋根祭祖。

許振威與許木進聯絡中表示,在家族籍貫紀錄是福建福州,並不知道原始籍貫是福建金門,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關心自己是金門人;直到有一天,在網路上看到許木進寫的《金門官宦之家:后沙許盛將軍家族》文章,其中有一段敍述到進士許德樹事蹟,與烈祖許德樹資料相符,與及家族從金門籍入福州籍過程,再看看家譜昭穆序「廷臣崇懿德、靖獻顯宏勳、忠孝傳家澤、名留奕世芬」等資料,都完全符合,乃主動聯絡宗長許木進檢視各自所持有資料,證明自己是金門后沙許氏族人無誤。

臺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許奮鬥知悉此一事件,乃透過金門后沙旅臺許氏宗親聯誼會主動邀請家鄉宗長;於113年1月21日(日),跨海來臺辦理宗親年終相見歡餐敍;邀請宗長許振威前來參與,與后沙旅臺宗親會面聯誼;當日趕來參加宗親除許振威外,有許志雲、許建財、許仲新、許奮鬥、許木進、許啟耀、許博鈞、許冠淵、許冠澤、王湘霜、鄭安婷等人,場面熱絡。

首先由臺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許奮鬥致詞表示,金門后沙是單姓聚落,全村男性幾乎全部姓許;自許少闢公開基以後,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才匯集,很有文化村莊;族中分為5房,分居后沙各甲頭;族人因謀生、求學、經商、戰亂等關係,部分族人離鄉背井到南洋、大陸、臺灣各地;這些族人雖散居世界各地,但在生活上,保留與家鄉相同文化,都認為家鄉后沙是血源上的根;功成名就後,都會像候鳥般返鄉尋根祭祖;今日看到宗長許振威在睽違分別360年後,能與家鄉接軌聯繫上,算是很不容易的事,今天我們后沙旅臺宗親非常熱烈歡迎他回家,亦期望能很快帶著親人回金門后沙祭祖與族人團聚。

會中《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以該書贈與宗長許振威並表示,后沙四房在明末清初誕生一個偉大人物,以軍功衞國,被清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