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仕致力傳統民俗藝術保存與鑼鼓傳承 陳益源:珍惜老先生用一輩子青春薪傳精神 – 天天上新聞

陳為仕致力傳統民俗藝術保存與鑼鼓傳承 陳益源:珍惜老先生用一輩子青春薪傳精神

【勁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陳益源曾於今年1月30日,利用訪問金門之便特地在文藝作家楊威廉、金門傀儡戲劇團團長蔡遠進陪同下,專程到何厝民俗樓去探望陳為仕老先生,當面向他表達崇敬之意;由於陳益源教授也是2022年第7屆「金門文化獎」評審委員,他對陳為仕老藝師努力與貢獻知之甚詳,加上2人都熱愛民間文藝,因此談得非常投機;其中楊威廉在金門季刊153期刊登《陳為仕致力傳統民俗藝術保存和鑼鼓傳承》乙文,本報業經楊威廉授權並提供相關資料及珍貴照片,分享讀者,同時感謝陳益源教授提供部分照片。

是日成大特聘教授陳益源專訪陳為仕之際,陳為仕老先生不僅將他自己一生鍾愛歌仔戲與鑼鼓隊緣起細說從頭,還興致盎然地唱起多齣歌仔戲詞曲,並手舞足蹈地即席表演他所拿手鑼鼓呢!亦讓陳益源教授、楊威廉、蔡遠進三人享受即時情境氛圍,彷彿跳動在石頭的音符,迴響懷念的是那種浯島人情味及真誠感動。

陳益源教授事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要成就一位民間優秀藝人需要許多條件,像陳為仕這樣傑出民俗藝師是靠他自己天分、熱情與人生機緣際遇所造就出來,他並不是政府機關培育人才,卻長期為我們社會與學校無私付出,現在他已90高齡,政府文化部門在給予終身成就肯定之餘,最好還能夠進一步體會他們對民間傳統藝術傳承念茲在茲苦心,以更具體作為做好保存與發揚工作,相信這才是金門老藝人內心最大渴望。

陳益源愷切地表示:換句話說,陳為仕一輩子致力收藏金門、彰顯金門,那麼金門也應該更用心珍惜陳為仕、傳承陳為仕的精神。

《陳為仕致力傳統民俗藝術保存和鑼鼓傳承》

原文作者楊威廉金門季刊153期 (https://issuu.com/im10543/docs/_153_s)

圖與文/楊威廉(授權本報提供相關照片及文)

2022年第7屆「金門文化獎」頒獎給推動歌仔戲、鑼鼓隊不遺餘力的前金沙鎮民代表陳為仕;在金門只要一提起鑼鼓,首先想到的就是陳為仕,他積極投入對金門對傳統藝術保存,是地區傳統鑼鼓陣及歌仔戲名師,他曾受邀至地區各國小、社區擔任指導老師,為傳統技藝的薪傳貢獻良多。

組織麗英歌劇團 復興鑼鼓隊 陳為仕生於民國21年,自幼生長在戰亂環境,曾經擔任過何浦民防中隊長及九三砲戰分隊長,參與自衛隊任務保家衛國;還擔任金沙鎮民代表會第2、4屆鎮民代表;他在襁褓中父親落番下南洋,靠著母親做女紅維持生活,雖然生活貧困,因對歌仔戲充滿濃厚興趣,他在沒有老師教導下自學唱戲;民國40年時,主動向在金門服役的臺灣新寶興歌劇團謝水木學到打鼓技藝和歌仔戲身段,駐軍走後,他不但敲鑼打鼓,還學會自己配曲編劇,一方面為維持家計,另一方面為發揚、延續傳統文化;民國47年組織「麗英歌劇團」擔任團長,劇團名稱源自於擔任花旦的麗花和小生的阿英,起初因人員不足,甚至將結婚不滿一1個月妻子拉來一塊做戲,整個戲班子共有32位成員,苦心維持劇務生存。

麗英歌劇團興盛於民國60年代,他自創十餘首歌仔戲詞曲,並應邀前往各部隊表演、勞軍,以慰勞官兵辛勞,也曾為平淡的農村生活注入了許多高潮;無奈在巨大環境變遷,因為請戲的人變少,一直到民國70年,營運了20多年戲團被迫關閉;不過,他對傳統音樂和地方戲曲仍不能忘情,隨後又組織了復興鑼鼓隊,創作鑼鼓隊曲調,在廟會、節慶和各種熱鬧場合演繹傳統音樂,延續傳統禮俗,讓更多金門後代了解鑼鼓文化意義;為推展傳統技藝,陳為仕曾在湖埔、金鼎、開瑄、金鼎、古城、中正等各國小30多年傳授傳歌仔戲和鼓藝,向下扎根,投注畢生心血從事文化藝術活動及教學薪傳工作,熱心推廣民俗文化,傳承技藝在島鄉,足跡踏遍金門各聚落與學區,值得驕傲走到金門各處都有人問候「老師好」!桃李滿浯島。

致力技藝傳承 闡揚民俗文化 金門以「文化立縣」,島內充滿無數文化瑰寶,以金門戰地史蹟、閩南文化、文史工作、鑼鼓陣、歌仔戲成就1,700年歷史底蘊,交織匯聚於金門島嶼,讓金門文化成為獨一無二特色;文化是一代一代承先啟後,陳為仕也細數他在地區多所學校推展鑼鼓隊及歌仔戲歷程,他感慨傳統文化如歌仔戲、鑼鼓陣等凋零,盼縣府能重視文化傳承問題。

平時鍾愛古文物收藏,陳為仕在何厝投注畢生心血,用紅磚建成、富有古雅風情「民俗樓」,裡面典藏著各式民俗技藝物品、歷史古文物,皆為他的珍寶,像文、武場樂器、歌仔戲全套服裝、道具刀劍皆保存齊全,其中包括百年大鼓、王帽、繡鞋、男靴等;其他有日常用品的碗盤、茶具、文房四寶、農具、石頭、貝殼、香爐、婚嫁用具、古早梳妝台、胭脂盒、神龕、各式竹籃等玲瓏滿目的古代器具,令人目不暇給;他之所以把將大部分的錢都花在這些收藏上,雖在一般人眼中,認為這些東西都是人家不要的垃圾,但是在他眼中,可是金門寶貝,一旦流失或毀壞,後代子子孫孫將看不到先人所用過東西,對於浯島文化是一大損失。

館內收藏相片中,多為他教導學生唱戲、打鑼鼓的經歷與成果;他另外保留創作歌仔戲譜和鑼鼓曲調,也完整收錄其中;民俗樓是傳遞文化教室,他將幾十年心血,傳承給新一代文化追隨者;民俗樓完工後,他為整理自己收藏傳統藝術珍寶,希望能繼續將傳統藝術命脈傳承下去,讓金門成為真正文化之島。 第7屆「金門文化獎」得主 已退休十多年陳為仕,他已邁入90歲高齡,但穩健腳步和宏亮嗓門,搭配笑咪咪眼睛,當談起畢生致力鑽研及保存的鑼鼓樂、歌仔戲和民俗文化,仍充滿熱忱,滔滔不絕、手腳不自覺比劃,彷彿能隨他熱情口吻,走入他的世界。

陳為仕謙虛的說,「我這個人沒什麼知識,就是靠經驗。」但旁人眼中絕非如此,他在小學時代起就學習以歌仔戲為核心的鑼鼓唱和各種唱、打和動作;提起某次楊麗花來金門勞軍,向司令官報告尋找民間同派師兄陳為仕,司令官派座車到何厝迎接陳為仕奉為座上賓,受到司令官和楊麗花伉儷禮遇的榮寵;另外,某年迎城隍重金請來明華園在城隍廟戲台公演,同時段陳為仕教導的學生鑼鼓隊在外武廟戲台拚場,深怕觀眾被搶走,陳為仕精神鼓勵學童,並親自指揮帶領鑼鼓隊上場,特別賣力熱場的巨響鼓聲,一下子吸引觀眾爆滿,他形容「小蝦米扳倒大鯨魚」,不相信遠來和尚會念經,破除「雜牌軍」和知名劇團打對台迷思,讓他更有信心金門鑼鼓陣能出人頭地。

陳為仕學戲、演戲、帶戲班、教鑼鼓;從小到大到老,他的生活重心就在傳統音樂和戲劇;他對鑼鼓和歌仔戲傳承認真執著,展示在民俗樓和舊宅房間中,到處都是他精心收藏寶物,令人驚奇的是,原來金門還有人默默的為傳統文物保存努力;全心為了傳承鑼鼓、戲曲等地方傳統文化出錢出力,將興趣成為一生志向,致力保存與發揚,需要莫大勇氣與毅力,歷經70多年拚搏和堅持,從他口中說出別具意義;他用盡歲月在傳遞所學所知,也用自己方式陪伴、見證無數孩子成長,把鑼鼓的種苗,散布到金門各地校園,往下扎根,這是金門民俗文化、傳統技藝領域楷模;2022年第7屆「金門文化獎」頒獎給推動歌仔戲、鑼鼓隊不遺餘力的陳為仕,實至名歸。

= = = 文章結束分格線 = = =

 

身為金沙鎮榮民陳為仕老先生,生於民國23年,曾任金沙鎮民代表會第2、4屆鎮民代表,民國47年組織麗英歌劇團擔任團長,後創立復興鑼鼓隊,並自創10餘首歌仔戲詞曲及鑼鼓隊曲調,長期從事文化藝術活動及教學,足跡踏遍金門各聚落與學區,對金門及家鄉何厝村有傑出的貢獻;陳伯伯更投注畢生心血,興築「陳為仕民俗樓」,致力技藝傳承,闡揚民俗文化。

陳為仕表示,自幼生長在戰亂環境,曾經擔任過何浦民防中隊長及九三砲戰分隊長,參與自衛隊任務保家衛國;雖然生活貧困,因對歌仔戲充滿濃厚興趣,在沒有老師教導下自學唱戲,並自民國49年起陸續前往各部隊表演勞軍,以慰勞官兵辛勞;其育有一雙兒女,兒子曾經是經國先生侍衛,女兒亦擔任過國慶閱兵中隊長。

第7屆金門文化獎得獎人陳為仕專長歌仔戲、鑼鼓隊,相關簡介如下:

(1)陳為仕,金門人,生於民國23年,現年88歲。

(2)金沙鎮民代表會第2、4屆鎮民代表、麗英歌劇團團長、復興鑼鼓隊創立人、歌仔戲/鑼鼓隊薪傳講師、陳為仕民俗樓籌建人。

(3)為歌仔戲團與鑼鼓隊投注畢生心血,傳承技藝在島鄉,足跡踏遍各聚落與學區,長期從事文化藝術活動及教學,對金門及家鄉何厝有傑出貢獻。

(4)47年組織麗英歌仔戲團,後又組織復興鑼鼓隊。

(5)熱心推廣民俗文化,他將畢生的心血,興築了頗具規模的民俗樓,一心闡揚民俗文化,一生致力技藝傳承。

(6)自創十餘首歌仔戲詞曲及鑼鼓隊曲調。

(照片由成大特聘教授陳益源及文藝作家楊威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