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遲未癒小心癌化 正視菸檳酒加乘作用
〔記者郭嘉良/嘉義市報導〕年約36歲張先生,抽菸超過20年,吃檳榔超過5年,發現左舌腫塊約3個月之後前來就診,自發現有腫塊後開始戒檳榔,但腫塊未消失,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就診時,切片報告為局部輕微上皮異常,決定接受切除手術,切除後病理報告證實為舌癌第一期,目前定期追蹤。該院邱于容醫師提醒,口腔癌期別越晚,代表腫瘤的範圍越大,如果患者未即時就醫,嚴重恐侵犯周邊組織及重要的神經血管,造成生命危險。
有些民眾認為檳榔不加入紅白灰、荖花等其他添加物就不會有致癌危險,該院邱于容醫師提醒「檳榔」為世界衛生組織承認的致癌物,不論有無添加物都可能致癌,若同時有嚼檳榔、抽菸、喝酒的習慣,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更高達123倍。
另外醫師特別提到,假牙產生的磨損傷口如果久未癒合,亦可能有癌化的機會,過去就曾有年約68歲女性,無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等習慣,起因疑似假牙摩擦導致舌側傷口,因傷口疼痛且癒合不良前來就診,發現潰瘍性腫塊經切片證實為舌癌,後續接受舌腫瘤切除術以及頸部淋巴清除術,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二期,手術後目前仍在定期追蹤。邱醫師提醒,口腔潰瘍一般於兩週內可癒合,若久未癒合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另建議民眾平日可於刷牙時留意口腔內是否有不明的突起、粗糙纖維化、紅白斑塊等,或是吞嚥時有異物感,若經過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就應該就醫檢查。
邱于容醫師提醒平日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口腔黏膜表面通常有殘存渣滓掩蓋,導致不易檢查口腔黏膜的變化,建議民眾就醫檢查前先暫停幾天不嚼檳榔,以利檢查。口腔檢查時,醫師會先目測觀察患者口腔內部,並戴上手套進行觸診,評估可能的病灶範圍大小、位置、質地,接續檢查頸部是否有腫塊。針對口腔內部異常腫塊,以器械執行組織切片送病理科檢驗,才能確定是否有癌細胞。邱于容醫師說明,口腔癌第一期,通常腫瘤完整切除之後定期追蹤即可;第二期以後,腫瘤切除後須視情況予以適當重建,有頸部淋巴轉移者須同時清除頸部淋巴組織。
若腫瘤範圍太大已侵犯重要的神經血管難以完整切除,或是身體狀況無法承受手術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能採電療(放射治療)、化療(化學藥物注射)等方式治療。許多患者會擔心術後影響面容,邱于容醫師提醒,若未接受手術治療,腫瘤在口腔內不斷增生,最後仍會造成顏面的腫脹及變形,甚至咀嚼吞嚥功能也會受影響,而癌細胞的擴大轉移,嚴重將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建議民眾應盡速接受治療。
邱于容醫師貼心提醒民眾,口腔癌的局部或頸部淋巴復發常見於治療後三年內,治療後應每個月定期回院追蹤檢查,若醫師評估情況穩定,回院追蹤檢查時間間隔便可拉長至二或三個月。另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