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 重要傳統表演藝術 文資園區世代傳承
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傳習藝生結業證書頒證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揭牌典禮
【特派員林惠貞、湖明嬛/台中報導】
世代傳承是無形文化資產維繫生命力的關鍵,傳統藝術國寶大師以「師徒制」推動重要傳統技藝傳習教學,讓傳統藝術持續演繹,創造無形文化資產的再生。另,因應社會對現行文創園區轉型的期待,文化部率先推動由臺中文創園區轉型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主要目標是要以豐沛的文資資源,加值現有園區。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表示,首先要感謝國寶藝師長期以來在民間維繫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提繫後輩、薪火相傳。文化部2009年起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與傳統工藝文化資產、認定保存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人間國寶」,並由文資局委託國寶大師們以「師徒制」方式推動重要傳統技藝傳習教學,進行傳統藝術人才培育,2013年以來,文化部已培育約50位傳統表演藝術及工藝技藝專業人才。以國家的力量,持續致力傳統藝術的保存,並進一步的發掦。
本次獲頒結業證書的7位藝生,分別為「排灣族口笛與鼻笛」、「歌仔戲」及「布袋戲」傳習計畫。我們除感謝國寶藝師們辛勤、無私的教導,同時肯定藝生們對傳統表演藝術的投入,未來這批結業藝生將運用所學技能,持續演繹、開創傳統藝術生命與活力。
過去,在國家文化預算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及傳承項目預算較少,明年(108)年起,預算將成長為三倍。深化對於傳習計畫及藝師的支持,藝生在4至6年習藝期間的津貼也會實質成長,給予支持。惟只有文化部的力量還不夠,呼籲社會共同支持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的傳承及發掦。
除了文資局提供無形文化資產教育推廣及展演相關補助,並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接班人計畫」及「開枝散葉計畫」進駐宜蘭傳藝園區,同時復育民間劇場以演代訓延續技藝傳承,相關預算亦將成長倍增。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指出,臺灣有豐富珍貴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為傳達文化資產的保存及再生,由臺中文創園區轉型為文資園區,將增加對外開放幅度,擴增有形文化資産的展覽、修復技術的傳承、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習與展演活動,也會納入前瞻的文資科技應用展示、以及國寶及水下考古再現等文資體驗,同時也保留1916文創工坊。預計將更加豐富園區文化內涵,增加對公眾的開放性、專業性、文化性,連帶也增加投入的預算以提升服務品質,不會減損民眾長久以來對於園區的喜愛,請地方議員、里長及相關協會放心。文化部也與臺中市政府合作,與舊區結合讓文化資產保存、傳承,尤其是再生,透過代代相傳,薪火相傳,才能文化保存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