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攤車再重現 庶民文化人情濃
〔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早年的流動攤車「犛阿尬」(日文リヤカ-) ,讓攤商與顧客間交流頻繁熱絡,也是臺灣民眾傳統特有的消費方式,嘉義市文化局及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為讓懷舊攤車文化被傳承保留,11月11日上午於嘉義市東市場文昌公園集結17台特色攤車,策辦攤車文化節,讓民讓民眾回味當年滿滿人情味的熱鬧場景。
嘉義市長涂醒哲表示,今天現場有許多懷舊攤車,就回憶起小時候常看到賣「什細貨」的腳踏車,包含賣家庭用品、化妝品、捏麵人等,相當具有古早味及地方特色。市府長期致力於傳統市場的文化保存,及諸羅人文歷史的推廣,很感謝透過母語文化教育學會民間的力量與市府合作,讓嘉義市的常民文化被看到。
嘉義市議長蕭淑麗指出,文化是國家的資產,而歷史記錄著國家的發展;市場文化體現了人民百姓生活的點滴,雖然現在市場設備在變、環境在變、銷售的模式也在變,但是唯一不變的是,人與人之間那份彼此關懷的心,市場銷售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交流著在地的感情;今天看到現場這麼多的攤車、扁擔、載貨的腳踏車,賣仙草、賣肉鬆、賣碗粿,彷彿看到50年代菜市場的街景,訴說著曾走過的歲月與歷史;攤商的叫賣聲、親切和客人招呼的問候聲,吵雜的聲音中,讓我們看見市場蓬勃的朝氣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讓我們藉由攤車踩街活動,用懷舊的心,來記錄我們對共和市場的這份感情。
母語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高基榮表示,隨著社會變遷,早期的市場由人推、拉著「犛阿尬」(リヤカ-)在菜市仔叫賣,充滿人情味小攤車,重視人際間的直接互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攤商與顧客間交流頻繁熱絡,帶給消費者親切、溫馨與服務到家的感覺,亦是臺灣民眾傳統特有的消費方式;豐富市場的印象,加深庶民文化。婆婆媽媽們都會來這裡與攤販老闆閒話家常,彼此關心生活瑣事。移動著攤車的小販,重複著同樣的叫賣聲與人客問侯、比價、喊價、殺價、挑選、採購…有相當的印象與記憶,這也充分顯現東市埸獨特的生命力與文化特色。東市埸更是嘉義人的「大灶跤」。也歡迎全國民眾來「嘉」體驗東市場的人情味。
學會總幹事張至宏也補充說明強調,今日學會特別邀集17台「犛阿尬」攤車,其中有賣什貨的腳踏車、挑擔式的仙草冰與蔬果、還有檜木打造的推板車等,各式各樣的造型,讓現場的民族國小學生頻頻拍照紀錄。其中,「犛阿尬」,為日語リヤカ-(ri-a-kah)受外來語Rear car的用詞。廣義解釋為生意人攤車或工人載或用車;通常為兩輪,有人力方式或掛於動力車(含腳踏車)後方拉行。母語學會以懷舊主題找回早期臺灣的庶民生活,極富創意的社造行動。
圖說:涂醒哲市長賣芋冰,王美惠議員幫忙吆喝。(圖/記者郭政隆攝影)
圖說:市議長蕭淑麗推著捏麵人腳踏攤車。(圖/記者郭政隆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