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後解嚴臺灣水墨」特展 呈現打破框限的藝術創作
(記者黃秀卿/台中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即日展出「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特展,22日舉辦開幕式,由國美館陳昭榮副館長主持,策展人吳超然,參展藝術家李義弘、李重重、李茂成、洪根深、姚瑞中、彭康隆、楊世芝、潘信華、蘇煌盛、曾建穎及多位借展單位代表與藏家均出席。國美館陳昭榮副館長表示,國美館在文化部「臺灣藝術史平台建構計畫」的支持下策辦「後解嚴臺灣水墨」特展,邀請吳超然先生擔任策展人,由藝術史觀點鋪陳五個展覽主軸,爬梳自1987年解嚴迄今臺灣水墨發展的現況。本展邀請24位臺灣老、中、青藝術家,由藝術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透過90件精彩作品的演繹與對話,檢視解嚴後臺灣水墨藝術與政治的糾結關係。展出作品中更有許多跳脫傳統水墨的創作,呈顯創作者的多重視野與水墨藝術新貌,精彩可期。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特展分為五大主題:「筆墨美學」、「水墨的抽象表現」、「水墨‧環境‧社會」、「水墨‧影像‧裝置」與「告別正統國畫之爭」。水墨畫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日本、韓國及南洋華語地區等國,是代表東方傳統的重要繪畫形式,以毛筆、墨、紙、絹等為媒材,在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繪畫自唐代後分為「北宗」、「南宗」兩系統,「南宗」創作講究筆趣、墨韻;重視骨法用筆,營造氣韻生動,詩、書、畫融合之意境,與中國的傳統文人思想密不可分,但「文人畫」過度崇尚文人雅興亦影響水墨畫之發展。在藝術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牽動著藝術文化的發展,彼此相互糾結纏繞。策展人吳超然表示,在全球化影響下,其實應該從藝術史的角度審視水墨畫,而水墨畫也可以透過新的視野及媒材有新的理解。他認為「後解嚴創作」的意義在於放下歷史上的糾結及擺脫過去的窠臼,希望藉這次策展重新審視「國畫」這個帶有國族意義及政治意味的名詞,也期待展覽能引起觀者的思考與討論。
在藝術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總與著藝術文化的發展相互糾結纏繞。臺灣美術界在高威權敏感的戒嚴時期(1949-1987年)歷經對威權體制的挑戰與逐步拆解過程,從1950年代的「正統國畫之爭」、1960年代現代美術繪畫團體的興起,1970年代文學及美術的「鄉土寫實」論戰,及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83年東海大學美術系等相繼成立等,臺灣的藝文工作者無畏地衝破政治上的禁錮,至1987年解嚴後對過去政治禁忌的勇於顛覆,使水墨與其他藝術呈百花齊放之勢,建構出繽紛的新風貌。李義弘老師便提到,過去的創作受到許多政治上的限制,本次展出的作品卻展示了水墨創作的活力與多樣性,彰顯自由社會的可貴。經歷過戒嚴與解嚴時代的姚瑞中則表示,解嚴前後社會的脈動帶給藝術家劇烈的衝擊,開放後的自由風氣讓藝術家更勇於探索,帶來更多元的創作。洪根深老師則說,本次特展展出作品豐富,展現不同世代藝術家世代的交接與重疊及當代水墨的特色。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展現旺盛的創作活力與動能,作品類別與媒材紛呈,涵蓋水墨、彩墨、膠彩、裝置、錄像及動畫等,不論是傳統水墨或實驗水墨、具象或抽象、寫實或寫意、花鳥或人物、理性或感性,在在彰顯藝術家對生命的感悟與觸動、社會人文關懷、歷史與現實的思辨,同時展現水墨藝術的探索深度與廣度。展覽即日展出至10月8日,期待觀眾可以透過本項展覽,對臺灣解嚴迄今的水墨發展有更深刻的體認。相關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 www.ntmofa.gov.tw。(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