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衝浪的魚”引領池塘養殖變革 – 天天上新聞

“會衝浪的魚”引領池塘養殖變革

《 中國漁業報 》( 2017年04月24日 05 版)王立群、吳思強文/圖

一個110平方米的養殖水槽,其產量勝過20畝的傳統養殖魚塘,你相信嗎?

在江蘇鹽城建湖縣,一種新的池塘工業養殖模式正迅速被廣泛應用:建設深2米、面積約110平方米的水槽,配備壓縮空氣推水和自動排汙的自動化裝備作為養殖區,進行工廠化的高密度養殖。同時以1∶10~1∶20比例的相連水面作為淨化區,對殘留在池塘的養殖尾水進行生物淨化處理,實現養殖週期內養殖用水的迴圈使用和零排放,從而達到生態迴圈養殖的最終目的。這樣的池塘工業化養殖系統,正逐漸替代傳統池塘養殖,成為水產養殖的新方向。

◎變化1池塘中建起工廠化養殖水槽
◎變化2水槽高密度養殖使全塘增產50%以上
◎變化3池塘水迴圈淨化,不再向外排放

在江蘇鹽城建湖縣,有一種魚很出名,它不僅吸引了來自上海、北京等城市消費者的關注,更有來自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人士觀摩學習,它有一個奇特的名字——會衝浪的魚。魚,怎麼可能會衝浪?它又憑什麼讓世界各地的專業養殖人員趨之若鶩?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走進建湖正榮生態養殖基地,一探究竟。

探索生態養殖新模式
陳榮國,一個面色黝黑的蘇北漢子,他就是“會衝浪的魚”的主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建湖正榮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

黝黑的膚色,明確地告訴來者,這是一個在水邊與魚打交道多年的人。“之前就從事傳統漁業養殖,最多的時候養殖水面曾達到7000畝。”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池塘養殖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的約束,而漁業發展空間受擠壓、養殖模式不夠健康、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薄弱環節、增收速度放緩且難度加大等難題促使陳榮國開始尋找新的養殖技術,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3年,他從在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科教處工作的同學那裡得到消息——江蘇池塘迴圈水養殖實驗在吳江試點。陳榮國很快意識到這一資訊的重要性,他先後趕赴吳江、松江等地的試點單位進行考察。“當時在吳江僅建設了3條水槽,32畝水面,產量尚可。”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張永江回憶說,他是這一技術試驗推廣的負責人。“三條水槽驗收時,全塘32畝水面的平均畝產量為1480公斤,比當地草魚普通養殖的畝產量提高近50%。”張永江表示。

不久之後,鹽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也開始承擔江蘇池塘工業化養殖專案實驗,陳榮國參與其中。當時“共開闢164畝水面,18條水槽。主要養殖草魚,但當時的魚出現了應激反應,領導建議將魚放歸水塘。”但是,陳榮國並沒有放棄,他研究出新的防撞網,最終避免了魚的大面積死亡。但是,這一實驗項目隨後意外終止,“實驗對我的啟發很大,也帶來了很大的信心。”陳榮國決定,與朋友陳正華一起,自行投資深入摸索和實踐這一新的養殖技術。2014年,正榮生態養殖基地正式開工建設。“2015年4月27日,52個水槽正式建成。5月8日,進水,放魚種。”陳榮國對這兩個時間節點記憶深刻。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如今,正榮生態養殖基地已經成為江蘇省重大科技推廣項目,全國面積最大的池塘迴圈水生態養殖基地。

高技術帶來高回報

如今的正榮生態養殖基地,開闊的碧波與岸邊的油菜花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江南圖景。現代化養殖設施正高效運轉,成群的魚逆水而行,“衝浪”的場面頗為壯觀。
52個水槽,每個水槽110平方米,投放6萬尾魚種,密度是普通魚塘的50倍,這麼多魚會不會缺氧,會不會出現問題?“不會!”陳榮國表示,這一池塘迴圈養殖體系的關鍵就在於位於水槽入口底部的增氧通道,通過空氣壓縮機微孔集中增氧,它能模擬水流環境,產生迴圈水流,同時產生高溶氧,把塘裡的水不停地往水槽裡置換。由於充氣推動水體流動,魚逆水而上,形成了類似“衝浪”的視覺效果,“會衝浪的魚”就此誕生。
“全迴圈式養殖技術,使池塘自身形成一個獨立的生態圈,魚類代謝物和殘剩餌料,變廢為寶,養殖用水實現零排放。在淨化區套樣花白鰱等慮食性魚類和種植苦草等水上植物,吸收氮、磷等廢棄物,淨化水質。使用生物製劑光合細菌等,進行水體調控,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標準。”陳榮國說。在做到生態綠色養殖的同時,品質的提升成為這一養殖系統的又一重要法寶。“迴圈養殖系統為魚類提供了優質的生產環境,與傳統養殖相比,魚藥用量減少80%以上,其餘採用生物製藥,確保水體無殘留,飼料統一配方,嚴格檢驗檢測,確保無添加劑,水產品質量全部達到國家綠色無公害食品標準。”

兩年多的時間裡,在張永江等專家的指導和省市縣三級技術推廣中心的幫助下,陳榮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新的養殖系統,“改善防撞網和自動吸汙裝置,水塘的大循環系統,設置生物浮床、荷光燈誘蟲……”

2015年,陳榮國投放四條水槽的草魚魚種。其中7兩規格1.1萬尾,一斤四兩規格的7000尾,最終每個水槽實現產量4萬斤~6萬斤,規格在4斤~6.5斤。整個2015年,在塘產品為陳榮國帶來150萬元的利潤。

2016年春季,魚價上升,反季節銷售為陳榮國帶來了一筆高回報。120萬斤左右的在塘產量,為他帶來1400萬元的毛利,剔除900萬元成本,實現利潤近500萬元。其中6條水槽加州鱸魚產量達15萬斤,收入230萬元;6條水槽鮰魚魚種,產量7萬斤,銷售收入100萬元。而隨著市場對產品品質的逐步認可,這裡所輸出的魚類產品單價已經超過市場平均價格,為陳榮國帶來更多的收益。

“高投入、高技術、高效益、大循環是這一養殖系統的最大特點。”陳榮國表示,基地的二期工程290畝水面,28條水槽已經接近投產。下一步,陳榮國計畫將養殖面積再擴充600畝,60條水槽。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增加養殖品種。

工業化生態養殖新路徑

“2015年進水投放魚種至今,水槽中的水從未換排過,而傳統魚塘的水,每年至少要換排一次。”陳榮國說。池塘迴圈水養殖系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養殖帶來的水資源浪費、污染和水產品質量下降的問題,更帶來了更高的產出與回報,實現了池塘養殖的資源節約、食品安全與環境友好。“會衝浪的魚”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2015年至今,陳榮國迎接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全國各地的參觀團體,總人數超過萬人。

2016年11月,在張永江的帶領下,經過多個試點單位長時間的實驗與經驗總結,“江蘇省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系統建設與生產運行技術要點”出爐並下發,雖然距離嚴苛的行業標準仍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已經為這一養殖模式的規範化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張永江看來,這一養殖系統的最大優勢在於:可控、規範化與生態化。這些都是實現池塘養殖工業化與綠色生態化的必然選擇。“下一步,我們會不斷實驗研究,拿出數位模型,建立標準。更重要的是把規模企業盤活,強強聯合,產業聯合,做好產品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打造流水槽生態漁業全產業鏈。使我們優質的魚最終讓消費者認可,並願意花比較高的價格購買我們的產品。”

在實現池塘養殖自身可迴圈生態系統建設的同時,水產養殖與休閒旅遊等延伸行業的結合也勢在必行。如今,鹽城百萬畝漁業產業帶正在打造中,未來每個漁業養殖基地都將打造一個配套景觀,形成水產養殖與休閒漁業同步發展的新格局。正榮生態養殖基地25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大樓也即將竣工,將成為基地的新經濟增長點。

陳榮國也在為塘中“衝浪的魚”們尋找新的銷售管道,“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直營店,實行農超對接。同時,構建電商平臺,開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管道,接軌高端市場。”

在增加自身收益的同時,基地也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通過土地流轉和提供優質苗種,每畝增產千元以上。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工人的人均年收入可以達到5萬元~6萬元。通過示範帶動和技術服務,更進一步輻射周邊60多個養殖項目,面積達8萬多畝。

陳榮國與他“會衝浪”的魚,正一同改變著建湖、鹽城的池塘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