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營養系團膳課 200人份午餐一次搞定


(特派員陳致愷報導)
對於營養系學生來說,實務操作已成為極重要的一環。弘光科大營養系團膳課程為傳承落實實務學習提升學生就業力精神,要求學生在課程中須動手規劃與實際操作,還鼓勵以自給自足的方式,學習賣餐券貼補食材費,所以老師也鼓勵學生在每次課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學習經營團膳精神,要同學全程參與市場調查、採買、烹煮、配膳、供餐以及送餐等步驟。所以阿~!比起僅採紙筆測驗的期中考,同學們常笑著說:「做出200人份午餐絕對比期中考還難啦」!
營養系副教授蔡玉鈴則強調,團膳課程及實驗(4學分6小時)為營養系大三學生實習前必修課程,整學期課程包括市場調查、設計菜單、實際製作團膳及供膳10次,每次需煮至少200人份中餐。每每從早上8點10分一上課,學生就得先按照菜單採買食材完畢,之後將主食、蔬菜、豆魚肉蛋品、水果等分類洗切、配菜好,接著用直徑1公尺的大炒鍋、五十人份電鍋開始烹煮。
不少學生在家很少下廚,要學著用大鍋炒菜、煮菜、煮飯,真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女學生,光是拿長1公尺大鍋鏟就顯得吃力。
女學生江郡珊、陳毓汝說:「,那得使盡吃奶力氣才能翻動鍋中重達20多公斤的菜,一餐煮下來,腰酸背痛,『當廚師真辛苦呀!』。但是學長姐的經驗說,實際動手作,更能掌握食材處理及烹煮後重量縮減比例,精確算出熱量及成本,也才能了解理論菜單與實務供餐之差異,才有能力進入營養師實習課程。」 。還有還有~~~老師要求,新鮮蔬菜、水果食材是以當季在地為考量,除了基本調味料,也不能使用食品添加物入菜。
相形之下,男學生李雲翔拿大鏟就頗有架式,他說,住在彰化縣的外婆過年過節時用大鍋炊粿,回外婆家時常幫忙炒配料,不過,一次炒200人份的菜還是很不一樣,例如為了讓花椰菜熟度一致,挑菜時要切細一點,且得事先川燙過再炒,才不會半生不熟,諸多「眉眉角角」,難怪有同學打趣說,「期中考只採紙筆測驗,比起拿鍋鏟煮菜,算是簡單多了啦。」
另外老師也規定所有菜、飯、湯得於11點全部煮好,再分裝到便當盒內,送到全校訂戶教職員工學生手上,一口氣連續訂購十餐的公關室主任林群浩說,營養系作的便當,完全符合少油少鹽少糖不油炸的健康訴求,是健康又衛生,符合低碳料理的餐點。
營養系系主任王雪芳表示,營養師負責膳食營養的調配與設計,無論是營養成分、菜色搭配、成本控制、衛生安全管理都是未來營養師學習一環,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如果擔任膳食管理營養師,對負責之餐飲業、學校營養午餐、便當盒餐公司或醫療機構膳食供應的規劃、監督與管理,透過此團體膳食管理課程的理論與實際操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獨當一面,對膳食的規劃、設計菜色搭配、進行成本控制、管理餐飲衛生安全,以及教育與傳承的能力。
蔡玉鈴也指出,學生除了製作團膳,還得設法把每次製作的200份便當銷售出去,過程中,合理採購、作菜、管理原料、賣餐券、收費、送餐等等,都是訓練團隊精神的好方法,但因用料實在,頗獲好評,每學期通常可結餘上萬元,盈餘全數作為班費,學生畢業後往往對這段「作便當」、「賣便當」的日子回憶特別多。弘光營養系畢業同學也因此課程扎實的學習,目前諸多從事醫療機構、長趙機構、學校營養午餐、便當盒餐公司等相關營養師工作,所以學富五車,當以一技在身,學以致用。
圖:陳致愷翻攝